最近北京街头的日本游客突然多了起来,可他们的行程透着股说不出的诡异。
不去故宫长城也不吃烤鸭炸酱面,而是一门心思扎进老药铺、潘家园,甚至还专门跑去看日本人开办的学校。
![]()
明明是旅游,却丝毫没有“放松”的样子,反倒像带着重大任务来的。
放着北京的好山好水好美食不享受,偏偏死磕这些地方,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仔细扒一扒他们的核心行程,越想越不对劲!
![]()
«——【·日本游客的反常行为·】——»
王府井那家开了快两百年的同仁堂,最近成了日本游客的“网红打卡点”
只不过人家打卡的不是门头,是柜台里的黄芪和当归。
有店员偷偷说,这些日本客人手里都攥着打印好的清单,上面不光写着药材名,还标着“无硫”“三年生”这样的要求,比老中医抓药还讲究。
![]()
为啥这么较真?你去日本药妆店瞅一眼就懂了。
同样的黄芪,在东京银座的汉方药店能卖到200块一斤,这儿80块就能拿下,买五斤省的钱够来回机票钱了。
更关键的是品质,日本游客认准“同仁堂”这三个字,觉得老字号的炮制工艺靠谱。
![]()
有次在柜台前,一个戴眼镜的日本大叔掏出放大镜,对着当归片照了半天,嘴里还念叨着 “硫磺熏过的会发亮”,那认真劲儿,不知道的还以为在鉴定文物。
不过他们也不是啥药店都去,日本游客都认准了直营老店,进门前还得掏出手机查一下“官方认证名单”,生怕踩坑。
买的时候也有讲究,不买那种切好的饮片,专挑整根的药材,说是回去自己切片更放心,光这一点,就比不少本地人懂行。
![]()
从药店出来,下一站准是马连道茶叶市场,这地方说出来你可能不信,600多家茶商挤在七条街上,连空气中都飘着茉莉花香。
日本游客一进市场就跟换了个人似的,刚才在药店的严肃劲儿全没了,对着茶叶罐挨个闻,还会让老板泡一小杯,抿着嘴品半天,那架势,比茶农还专业。
![]()
他们最爱买的是茉莉花茶,你可能觉得奇怪,日本不是有抹茶吗?
但在东京的超市里,一小罐茉莉花茶要卖到人民币80多块,这儿同样的茶叶,价格能砍到三分之一。
有个开了20年茶店的老板说,日本客人一来就问“耐泡吗”,专挑那种泡三次还留香的,一次买十几斤,用真空袋分装成小份,说是回去分给亲戚朋友,“比送化妆品实在”。
![]()
更绝的是,有些日本商家干脆在这儿扎了根。
前年有个大阪的茶叶商,直接把价值几百万的制茶设备搬到了市场附近的茶场,就为了盯着 “从采摘到窨花”的全过程。
现在去马连道,还能看到几个戴白帽子的日本技师,蹲在茶堆前测含水量,嘴里蹦出的 “含水率”“窨次” 等词,比中国人说得还溜。
![]()
周末的潘家园市场更热闹,六七万游客里,黄头发的外国人能占近三成,其中不少是日本人。
他们不挤那些卖新工艺品的摊位,专往摆着旧物件的角落钻,蹲在地上对着一堆碎瓷片研究半天。
![]()
有个摊主说,上个月有个日本姑娘花30块买了块带龙纹的青花瓷碎片,回去装在木框里,在朋友圈炫耀“触摸到了明清的温度”,点赞比晒奢侈品包的还多。
他们买的不全是值钱货,民国的铜墨盒、掉了漆的陶瓷小茶杯、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旧算盘,只要带着“生活痕迹”,都能吸引他们。
![]()
在东京的古玩店,一个普通的民国茶杯能卖到上千块,这儿几十块就能拿下。
有个常来的日本大叔说,他不追求“古董”,就喜欢这些“有人用过的东西”,觉得比新物件有故事,“摆在家里,像藏着一段老北京的日子”。
![]()
除了买东西,还有群日本家长专门来 “考察学校”。
朝阳区的北京日本人学校门口,每天早上都能看到几个拿着笔记本的家长,盯着学生入校的场景记个不停。
![]()
这所学校挺特别,从小学到初中的学生全是在京日本人的孩子,老师大多是日本政府派来的,连暑假时间都跟日本国内一模一样,说是“让孩子像在东京上学一样”。
![]()
家长们考察得比找工作面试还细,不光看教室和操场,还会偷偷溜到食堂门口,记当天的菜单。
看看是不是有味增汤、纳豆这些日式料理;甚至跑到学校附近的超市,看有没有卖日本酱油和味霖的,“就怕孩子吃不惯”。
![]()
东城区的五所国际校更忙,前两个月接待了很多组日本家庭,咨询最多的是“有没有留考课程”,毕竟孩子以后可能要回日本考大学。
现在不少日本家长觉得,让孩子在这儿上学,既能学中文,又不耽误日本课程,以后回日本还能算“有国际化经历”,升学时更占优势。
![]()
能这么潇洒地 “跨境办事”,还得感谢便利的政策。
从2025年春天开始,日本对中国开放10年旅游签,反过来,中国也对日本公民免签,团队游能待30天,足够把该办的事都办完。
![]()
更方便的是物流,全球快递物流,买的药材茶叶不用自己扛,先寄到仓库,工作人员会帮忙用防潮纸包好,走冷链专线寄回日本,到家时药材还是干燥的,比自己带还靠谱。
![]()
现在的日本游客早就不背大箱子了。
在马连道买完茶叶,扫个码填好日本地址,转身就能去喝杯豆汁儿,等回到东京,包裹差不多也到了。
![]()
有个经常来的日本阿姨说,现在来北京跟 “逛本地超市” 似的,“买东西比在大阪还方便”。
他们的行程表也透着股实在,有人宁愿早上五点去药店排队,也不去故宫看升旗,理由是 “景点又不会跑,药材放久了会坏”。
![]()
但你说他们完全不碰文化?也不是。
兔爷、毛猴这些老北京手工艺品在日本小众圈子里特别火,有人专门收集,还在东京开了个“北京小物件展”,门票卖得比画展还火。
![]()
年轻点的更潮,在电商平台上抢汉服、国潮美妆,快递直接寄回日本,跟咱们追日漫周边一样上头。
现在的北京,慢慢成了日本家庭的“跨境生活服务站”。
![]()
说到底,这些日本游客不是来“旅游”的,是来薅“原产地羊毛”的。
花一半的钱买更好的东西,顺便给孩子考察学校,这种精打细算的智慧,确实让人佩服。
不过,也能从侧面看出北京作为国际城市,在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对日本游客的吸引力。
下次再在北京街头看到背着空箱子的日本人,别以为他们迷路了,人家可能正在规划一场 “性价比超高的跨境生活之旅”呢。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