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城市人口流动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30-35岁男性人口净流出率首次超过流入率,净流出人数达到18.7万人,较2023年增长31.6%。
再看2024年常住人口变化数据,北京常住人口减少2.6万,上海减少7.19万。广州增加15.1万人,深圳增加19.94万人。
广州深圳虽为正增长,但增速是明显放慢的,我们往前看就知道,对比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里,深圳常住人口增加713万的数据,当前的增长步伐已经大幅减缓。
十年前,年轻人挤破头也要留在北上广深;而现在的情况是,“我真的卷不动了”——这句话,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默契。
新一轮的人口流动已经悄然开始了!
静观产业
,赞21
2024年末,中国人口总量为14.08亿,已经连续三年负增长。与总量变化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人口在全国范围内正在重新布局。
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一年人口减少42万人,传统人口大省如河南和湖南,2024年人口也分别均减少了约30万人。而东北地区在过去十年间常住人口减少了超过1130万,成为第一个人口整体性流失的区域。
|| 为什么年轻人不再迷恋北上广深了?
从经济学视角看,这是一种理性的“成本-收益”再评估结果。
住房成本已成为首要考量因素。北上深房价收入比均已超过30,意味着普通家庭需要不吃不喝30年以上才能购买一套住房。这种现实压力迫使许多年轻人重新考量留在一线城市的可行性。
而机会成本也在急剧上升。随着二三线城市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留在一线城市的机会成本显著提高。同样的专业人才,在杭州、成都等城市可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更高的生活质量。
制度性门槛同样不容忽视。严格的落户政策、子女教育限制等制度性障碍,使许多外来人口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长期处于“半城市化”状态,这种身份认同的困境加速了人口外流决策。
|| 那人口究竟都流向了哪里?
来看数据:2024年,合肥人口增长14.9万人、长沙增加10.4万人、杭州增加10.2万人、西安增加8.94万人、宁波增加8.0万人、郑州增加7.8万人、济南增加7.8万人、成都增加7.1万人。
这个流向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流向长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次级中心城市;二是流向省会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
这种“梯度转移”的流动——是从最高成本的一线城市向发展机会相当但综合成本更低的城市转移。
杭州的数字经济、合肥的科技创新、成都的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正在形成各自的比较优势,吸引特定领域的人才集聚。
|| 未来城市人口竞争,正在逐渐形成多中心化的格局。
以上海、北京、广深、成渝、武汉郑州西安为核心节点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人才竞争也将更加差异化。各城市将不再简单模仿一线城市的发展路径,而是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制定人才策略:杭州聚焦数字人才,合肥瞄准科技创新人才,成都吸引文化创意人才。这种差异化定位将减少城市间的同质竞争,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
而城市发展模式也面临转型压力。传统依靠人口规模扩张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将成为必然选择。
城市治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生活环境质量等软性指标,将取代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新一轮的人口流动,并不是一线城市的衰退,而是国家城市体系更加成熟和健康发展的表现。人口流动永远是流向机会更多、成本更低、生活更好的地方——这是不变的经济规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