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苍南县大渔镇,北行街村与小渔村的山崖之间,几十万根柱状石柱如沉默的卫士般矗立。它们数量之庞大、分布之密集、形态之完整,是浙南大地的地质瑰宝。这片石柱群勾勒出色彩绚丽、气势宏伟的自然画卷,兼具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与旅游观赏价值,是解锁中生代地质密码的重要窗口。
“头梳崖”(梳子崖)
距离北行街村办公楼百米山崖上的柱状节理柱群
经华东勘测研究院总工程师陆飞鉴定,苍南大渔的柱状节理形成于距今8000万年的中生代晚白垩世早期。据了解,大渔的石柱群并非玄武岩,而是熔结凝灰岩。柱状节理多发育于基性的玄武岩中,少数见于酸性的流纹岩,而由熔结凝灰岩形成的柱状节理实属极为罕见的地质奇观。
在大渔镇的北行街村、小渔村等地,几十万根石柱星罗棋布,覆盖面积达5平方公里左右,规模远超我国云南腾冲那片约2平方公里的著名柱状节理石区域。在小渔村的双球山,柱状节理石更为壮观,石柱多呈灰黑色,高度可达20米,山坡上密密麻麻未被采挖的柱头,像是大自然精心排列的巨型棋子,等待着来者揭开棋局背后的奥秘。
从80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到如今山崖上矗立的石柱群,大渔柱状节理不仅是地球地质运动的活化石,更是大自然馈赠给苍南的珍贵礼物。它以罕见的熔结凝灰岩基底、震撼的规模体量,诉说着亿万年的地质变迁,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样本,为旅游观赏增添了独特的自然魅力。未来,当我们走近这片石柱群,触摸的不仅是冰冷的岩石,更是地球深处跳动过的“地质脉搏”——这份来自中生代的馈赠,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了解与珍视。
主要参考资料:《苍南大渔的柱状节理地质奇观》,作者姜竺卿,刊载于《温州政协》杂志2017年9月第4期
来源:大渔发布
通讯员:饶金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