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滇缅抗战先烈
写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黄道明
滇西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落入敌手,中国抗战后方唯一的一条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中国远征军在卫立煌统领投入大量兵力,指挥滇西大反攻,第20集团军以6个师的兵力强渡怒江,仰攻高黎贡山,血战南、北斋公房。自1944年始,腾冲、龙陵、芒市相继光复。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缅北的远征军在“芒友会师”,收复滇西失土,滇西抗战胜利告捷。
腾冲地处滇缅公路要冲,西临缅甸,东接大理,是日军切断中国国际补给线的重要据点。
1942年5月,日军第56师团148联队等部占领了中国边境重镇腾冲。在两年多时间内,日军依托高黎贡山天险和腾冲坚固城墙有利地形,在城内构筑了各式各样的坚固工事,建起了立体防御体系,妄图将其打造成为“永不陷落的要塞”。中国远发起了滇西大反攻。“腾冲战役”第一次打响。
1944年5月11日至9月14日,第20集团军经过127天激战,与敌人展开殊死巷战,经过43天的浴血奋战,将腃冲城内日寇全部歼灭,于9月14日远征军终于收复腾冲。创造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首次收复一个县城的战例。腾冲战役的胜利,打通了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使盟国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中国,为收复了滇西失土,起了到了重要作用。
这场战役,中国军队以伤亡近2万人的代价,全歼固守腾冲城内的日军6000余人,打破了日军“西南不可破”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但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使腾冲古城化为一片焦土,全城仅存一座石桥和几间残破的房屋,战后收敛烈士遗骸时,竟足足堆满了3000多个棺木。
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和生命线,重开滇缅公路,来自美国等同盟国的物资才能大量进入中国,为中国的整个战局起到积极影响,滇缅公路打通,而古城在战火中化为焦土,铸就了“焦土抗战”的不朽丰碑。
1942年5月,为了纪念阵亡将士及死难民众,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兼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倡议在此修建的【国殇墓园】,成为滇西抗战的永恒见证。
1945年7月7日,国殇墓园落成,占地80亩,主体建筑由大门、忠烈祠、小团坡墓群、纪念塔、盟军碑、中国远征军纪念广场、碑廊等组成。园内遍布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国殇墓园镌刻着10多万个远征军将士名字的名录墙,72行3346块整齐的墓碑上都刻有中国远征军将士的军衔和姓名。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位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义无反顾投身英勇抗战的身影,诉说着中华民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不屈风骨,到此记念仿佛仍能听见当年战士们冲锋的呐喊。
1996年,国务院公布国殇墓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作者简介:
黄道明:1942年5月生,重庆人,1961年8月参军。历任13军39师115团战士、放映员、师电影队长、俱乐部主任、文化、宣传干事等职。1970年调成都军区宣传部新闻处任摄影记者。1983年获“高级记者资质证书”。在成都军区宣传部新闻处任摄影记者长达15年,无数次下部队,深入西藏边防。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收藏家协会、四川省摄影家协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四川省油画学会等协会会员。在部队服役共25年。1979年,他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新闻报道,作为战地记者,报道了许多在越战中英雄模范的事迹。1986年退役,转业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办公室工作,参与了四川省志“政务志”编纂工作,任副主编, 2002年副厅级巡视员退休。
作者:黄道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