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古美》杂志自2018年起,由古美路街道社区党群办主办,以纪实特写、口述历史、回忆录、散文、故事为主,围绕社区文化主题,讲述古美人、古美社区的故事,既有生活点滴,也有名家大作。“今日闵行”推出系列选篇,让我们和《大家古美》一起,植根社区、共襄人文。
小脚外婆
作者:文杰
一
总有那么几件压箱底的衣裳,不再穿了,却是用来思念怀旧的。譬如一件水红色的中式棉袄罩衫:我高中时代的“出客”衣服,是我已故的外婆手工缝制,工整细密的针脚;精巧的盘花纽扣;匀称锁边的三角针。这样精致的针黹女红,出自一个老派的小脚女人手中仿佛天经地义。三寸金莲将她们困囿于屋前檐下,好像她们就应该守家做针线活似的。
外婆高宝英
然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外婆还是走出来了,为了养家糊口,从安徽来到上海。试想,一个小脚女人到了要出外谋生的境地,势必有了迫不得已的无奈。是的,彼时我外公病逝了。有一个在上海开裁缝铺子的同乡,知道我外婆做得一手好女红,便让她来铺子里帮工。于是,她将两个年幼的女儿(我母亲和小姨)托付给老家的亲戚,只身来到上海做工。待安顿好之后才将两个女儿接来。
几年后,她结识了同在上海打拼的我后来的外公,重新组建了家庭,又诞下了两个儿子(我大舅和小舅)。他们共同创业,在静安区开了一家洗染店。外婆便将老家两个年少的外甥接到上海来店里打工。这两人后来都在上海成家立业,进了国营单位。他们每年都来看外婆,一口一声姨娘,叫得十分亲热。他们经常感慨地说,当年若是没有姨娘把他们带到上海,恐怕会饿死在乡下。
难以想象,初到上海的外婆,既要做工,又要独自抚养两个女儿;后来开店,既要帮外公打理店铺,还要带着两个儿子,她是怎么过来的?常常听我母亲说,你外婆这辈子吃了太多太多的苦。而外婆自己却不大说起,她性格隐忍,话不多。我没见过她开怀笑过,但也不曾听到过她抱怨什么,印象中的外婆总是忙忙碌碌的身影。有一次我问起外婆一些过去的事情,她欲言又止,或许是不知该从何说起,又或许是不愿再提起,她眼里泛起泪光,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说这些老早的事情都过去了。而后下意识地抿了抿嘴。外婆有抿嘴的习惯,尤其是让她倒“苦水”的时候,抿得使劲,好像千头万绪涌到了嗓子眼上,堵住了,出不来,唯有将那些苦难嚼碎了统统往肚子里吞咽下去。
二
我和妹妹从小都是外婆带大的,小时候看到外婆的脚,惊诧不已。缠过的足,脚背高高隆起,水肿似的发亮,像一个人抽搐的时候挛缩成一团。右脚的小脚趾畸形地弯曲窝在了脚底心,这样的脚怎么走路?外婆有心脏病,上了车或船,她就心底发慌,感觉无处可逃,恨不得要往外跳。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她就再也没回过家乡,她所去之处皆是她双脚可以走到的地方。所以她到哪儿都是走着去的。
记得有一次,我大舅生病住瑞金医院,当时我们家住在复兴中路,附近有一辆24路公交车可达医院,但外婆因为不能乘车,总是步行去医院看儿子,我们常人走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她要走一个小时左右。大舅住了一个星期的医院,外婆几乎每天都要去探望。我有时早上贪睡,上学怕迟到,不吃早饭。外婆最担心我饿肚子,好几次买了大饼油条送到学校。有一次,正赶上升旗仪式,外婆就捧着大饼油条站在我们队伍后面一起“仪式”,被同学们笑话。为此,我挨了老师的批评:“你外婆扭着小脚来为你送早点,你好意思么?”被老师训过后,我埋怨外婆跑来学校坍我的台,但也治了我,以后再也不敢懒床了。外婆就这样颠着小脚跑来跑去,甚至让我忘了小脚给她带来的诸多不便。我们住在石库门的二楼前厢房,灶披间在楼下是合用的,烧好的饭菜要端上楼。有一回,外婆上楼时,左手端着一碗炒菜,右手却拿着洗刷好的痰盂罐。我脱口道:“外婆你怎么吃的和用的一起拿,不能分两次吗?”外婆剜了我一眼:“你倒说得轻巧,我上一趟楼容易吗?总归想多带几样东西吧。”我这才想起,外婆的小脚爬楼梯很吃力。
三
外婆真是个聪明的人。不仅手巧,脑子也灵,算术尤其好。去菜场买菜,每次称好分量,卖菜的还没算好价钱,她已经心算好了,而且分厘不差。那时候,石库门房子的公用电灯费和自来水费都是平摊的,有一本簿子用来每月每家每户轮流算账。外婆都是心算,而且从未出过差错。在灶披间里,她向邻居们学烧酱鸭、四喜烤麸、葱烤鲫鱼等,很快就能烧一手正宗的上海本帮菜。邻居们都说,徐家外婆聪明,学什么像什么。
有一次我和外婆一起包馄饨的时候问:“外婆,你会唱歌吗?我好像从没听见你唱过。”外婆想了想说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念过一首歌谣。她念给我听:“新打舟船海里漂/王母娘娘坐船艄/关公老爷当中坐/孙猴子蹦上撑船篙/女神娘来迟了/站在云头把手招/请问大仙哪里去/我到仙庭去蟠桃/开蟠桃大会。”最后一句似乎突兀,怎么就结束了呢?外婆说就是这样的,或许她也记不全了。外婆不识字,我是跟着背下来的,她念的是家乡话。我用普通话读,听着拗口。外婆说,这是安徽民谣,用我们家乡话念是通顺的。这样的道理,还是很多年后我听一位诗词老师讲课,说以前的诗词歌谣一般都是押韵的,若是你感觉拗口,可以试试用古音或当地的方言去读。外婆没读过书,却能无师自通这样的学问。
然而,外婆再怎么聪明也有其短处,譬如语言,来上海几十年了,与她同乡的外公早已能讲一口贼骨挺硬的上海话,但外婆还是操着地道的安徽口音。她与邻居张家姆妈发生口角,争执了几句,张家姆妈就说,你说的什么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外婆便张口结舌,脸涨得通红,想回击,但有什么用呢,人家听不懂,说了也是白说,只能干瞪眼。然而,要强的外婆也没有因此努力学说上海话。到了端午节,张家姆妈又来央求外婆帮忙裹粽子。外婆便嘀咕着,她来叫我帮忙怎么不说听不懂我的话了。但嘀咕归嘀咕,外婆的态度还是迎合的。有时邻居拿块布料来,请她帮忙裁剪,外婆也挺乐意。她有意识地用自己的手艺与邻居们融洽关系。
外婆居住过的复兴中路“福康里”石库门弄堂房
四
做过裁缝的外婆,对于服装款式的翻新和时尚,显然比一般人跟得上潮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轻人流行穿大喇叭裤。上了年纪的人都比较排斥,包括我父母,斥之为奇装异服,觉得穿喇叭裤的人就像“小阿飞”。我妹妹偏偏潮人一枚,喜欢变换穿搭。经常被父母管教这个不许穿,那个不能穿。有一回,妹妹拿着一块绛红色的灯芯绒料,想让外婆做一条喇叭裤。她做好了同外婆软磨硬泡的准备,不想,外婆非但不教训她,还与她串通一气,笑眯眯地说:“喇叭裤我还从来没做过,做一条试试看也蛮好,但是呢,裤脚管太大是不好看,我帮你做一条小喇叭裤可好?”妹妹表示同意。外婆又说:“这条裤子做好了就在我这里穿,不许穿到你爸妈那里去,他们晓得了又要说我惯着你。”为做一条裤子,祖孙俩像在谈约法三章似的,让一旁的我甚是好笑。那时候的外婆已经学会踩缝纫机。没两天功夫,一条喇叭裤便完工了。妹妹穿上身,裤型好,双腿显得修长,走在大街上,回头率颇高,她洋洋得意,台型扎足。
外婆对小辈是宽松的,通常不大发脾气。我们惹她生气的时候,她会说些气话,升级版便是拿她那把裁缝尺子敲打我们。打过骂过之后,我们依然我行我素,她也没有办法。外婆裁剪衣服,一直用的是一把米黄色的尺子。因为年代已久,已经有了包浆的光泽。但那时候的我并不懂,只知道外婆用这把尺子打了我。出于泄愤,于是,某天我就偷偷地将这把尺子扔出了窗外。让外婆找了好久,后来只能又新买了一把黑色的裁衣尺。但时常听外婆念叨,还是喜欢以前那把尺子,用惯了呀。我小时候的衣服都是外婆用这把尺子做的,而今想起,真的是追悔莫及啊……
外婆不会正儿八经地同我们说教。但是,外婆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及为人处世却不经意地影响着我们。譬如,外婆总是忙碌着,放下这个又拿起那个,手上总有活在干。我说外婆你就不能歇一歇吗?为啥总是那么忙?外婆便答,一张嘴要吃饭,两只手就要不停地做生活。有一次,弄堂里有一个女人不知为何想不开,在阳台上跳楼自杀了。邻居们都在议论这件事,外婆便对我们说,想不开的事情经常会有,只要不寻死,想办法活下去,就走过去了。我想,这或许是外婆一路走下来的生存法则。而这样的“道理”对于当时的我只是听过而已,直到成年以后才发现这些朴素的道理却是人生的真谛。不识字的外婆,有时候却总能讲出一些有文化的话来。
五
进入耄耋之年的外婆,身体每况愈下。外婆坦然地说,我都活过八十了,也算好福气,你们也不需要我帮忙了,阎王爷来招我,我就走了。她还特地关照,樟木箱里有一双她为自己做的绣花鞋垫,她走的时候要带上的。记得当时我被这双鞋垫惊艳到了:翠绿色的菱形小方格,每一个孔格里都有一朵枣红色的小花,像一枚枚窗花似的铺陈在整张鞋垫上。那么细腻平整;那么精致秀丽。这是绣品吗?若不是用手指触摸上面的丝线,我甚至误以为是印刷品。外婆风趣地说,带上它,我以后到阴间里好找生活。
其实我们知道,大凡老年人说归说,当真要“走”的时候,还是本能的不舍。但外婆却当真说到做到,在她去世前的一个晚上,她病情发作,疼痛折磨得她全身抽搐,但脑子还是清醒的。当时,我们要叫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外婆几乎是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恳求道:“不要送医院,送进去我又走不了,还要拖延,我活着已经没用了,我想走了。”她咬紧牙关,使劲地抿住嘴唇不让自己叫出声来。生怕痛苦的呻吟会让我们忍不住送她去医院。是的,但凡只要她有一丝求生的欲望,我们都不会放弃。但外婆决然的神情让我们不得不尊重她的意愿。她的手紧紧抓住床单,仿佛是忍痛的抓手,床单被她反复撕扯,以至于被抠破……折腾了一夜的外婆,于次日凌晨,1997年5月27日,终于解脱,安详地去了另一个世界,享年84岁。
她要带走的那双绣花鞋垫,我捧在手上摩挲了半天,这是我见过的外婆女红中最顶尖的“作品”,真想留作纪念,但我不能,外婆一辈子靠自己的双手吃饭,这是她的技能“证书”。有一技傍身,外婆在那个世界有踏实感。
六
转眼间,外婆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然而,我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模糊了外婆的形象。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愈加钦佩外婆。她努力生活,直面死亡,活得像一株老藤那样自然坚强。生命于她就像是一条爬也要爬到终点的人生跑道。在这条“跑道”上,她纵然千辛万苦,不曾抱怨。待到完成“使命”,她果断谢幕,不曾眷恋。她在生与死的态度上,表现出可嘉的勇气,是一个传统的小脚女人的坚韧以及难能可贵的独立意识。
这就是我崇敬的外婆,她叫高宝英。我一直珍藏着她为我做的一件水红色的中式棉袄罩衫,想她的时候,便将脸贴在这件衣裳上,睹物思人,摸一摸上面的盘花纽扣,这里留存了她的气息,她的手温。外婆用一针一线“盘”住了一个家,那是她留在我心底里永远的温情……
中式盘扣
作者:文杰
文字内容:《大家古美》
编辑:李昕玥(实习)
初审:陈怡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