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封解雇信,将美联储理事丽莎·库克推上舆论风暴中心。
这封措辞强硬的信函援引《联邦储备法》第10条,指控库克在2021年抵押贷款申请中虚报“主要住所”,涉嫌骗取低息贷款。
事件核心在于“因故解雇”的法律定义。
根据《联邦储备法》,总统仅能基于“严重渎职、违法或道德败坏”罢免理事,但库克的指控尚未进入司法程序,司法部仅表示“正在调查”。
更关键的是,美最高法院以往判例中明确表明,总统无权随意解雇美联储官员,除非其行为直接损害央行职能。法学专家指出,即便指控属实,个人财务问题也不应成为解职理由。
库克的律师团队迅速抓住程序漏洞发起反击:特朗普未给予申辩机会,直接绕过参议院审查发布解职令,违反正当程序原则。而这场诉讼可能成为继1935年“Humphrey's Executor案”后,美最高法对总统权力与央行独立性的又一次终极裁决。若特朗普胜诉,美联储百年独立传统或将终结;若库克胜诉,则强化“因故解雇”需严格司法认定的原则 。
在法律争议背后,是特朗普对美联储控制权的系统性争夺。当前美联储7人理事会中,特朗普已提名3人,若库克去职,其亲信斯蒂芬·米兰将成为第四位“自己人”,形成多数优势。
米兰作为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核心设计者,曾公开主张“美联储应服务于经济增长而非通胀目标”,并提议将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职能分离。这种人事布局直指9月FOMC会议——若特朗普掌控多数,降息概率将从当前的75%飙升至90%以上 。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美联储的制度定位。
特朗普已经多次抨击美联储“拖累经济”,要求将利率降至2%以下以刺激房地产和制造业。
这种压力与尼克松1972年施压美联储降息的历史惊人相似,但此次特朗普采取更激进的“法律战”策略:通过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普尔特发起刑事指控,试图将库克污名化为“欺诈者”,进而合理化政治干预。
事件引发的连锁反应已超越美国国界。
对美联储而言,这是一场信誉保卫战。尽管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年会上释放“可能降息”信号以安抚市场,但投资者仍用脚投票:截止8月14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4.2326%,显示对长期通胀失控的担忧。
更讽刺的是,库克此前曾公开批评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可能推高进口成本,迫使美联储“在低效经济中维持高利率”,如今她的去职反而印证了这种政策路径的风险。
作为首位黑人女性美联储理事,库克的遭遇被赋予种族政治色彩。NAACP等组织指出,特朗普上任以来已解雇4名少数族裔高官,此次行动延续了“系统性排斥”模式。更值得玩味的是,库克的房贷争议发生在2021年,而她在2022年参议院确认听证时已披露相关信息,当时共和党议员并未提出异议 。这种“事后追责”的操作,暴露出美国两党斗争的底线正在被突破。
美最高法的态度将成为关键变量。若其援引“Humphrey's Executor案”判例支持库克,可能延缓特朗普的权力扩张;但若以“道德败坏”为由维持解雇,将为未来总统干预美联储打开潘多拉魔盒。
当9月FOMC会议的倒计时开始,华盛顿的政治角力与华尔街的资本流动形成诡异共振。那封躺在库克办公桌上的解雇信,不仅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判决书,更是美国宪政体系面临的终极拷问——在民粹浪潮与制度传统的碰撞中,美联储能否守住最后的防线?
而这场发生在华盛顿的风暴,最终将以何种方式改写全球金融秩序的底层逻辑?这或许才是比单一事件更值得深思的命题。
(据央视新闻、中国网、参考消息及CNBC、路透社等报道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