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以伊12天战争打响初期,伊朗核科学家、军事指挥官接连遇袭身亡,就连国家最高安全委员会的地下紧急会议都遭精准轰炸——尽管伊朗高官们严守“禁带手机”的保密纪律,却仍躲不过以色列的致命打击。这场持续两个月的“斩首谜案”,最终指向一个意想不到的漏洞:他们贴身保镖的手机,成了以色列锁定目标的关键线索。8月30日的《纽约时报》对此进行了报道。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6月16日的德黑兰西山地下掩体。当时伊朗总统佩泽什基扬等核心官员,为躲避轰炸躲进百米深的地下会议室,所有人都主动上交了手机,却在会议刚开始时就遭遇6枚炸弹袭击。事后清理现场时,伊朗情报部门才发现,守在掩体外侧的保镖们竟随身携带手机,甚至有人此前常在社交媒体发布动态——以色列正是通过追踪这些手机信号,精准定位了掩体位置,完成了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打击”。
事实上,以色列对伊朗高官的追踪早有布局。自2022年底起,以方就组建“斩首团队”,筛选伊朗核科学家名单,从400人逐步锁定100人,最终在战争初期击杀13人;同时推进“红色婚礼行动”,瞄准伊朗军方高层,革命卫队航空航天部队指挥官哈米德·哈吉扎德,就是因保镖手机暴露位置,在掩体中遇袭身亡。伊朗曾在2024年因以色列用寻呼机炸弹袭击黎巴嫩真主党,禁止敏感岗位官员用智能手机,却唯独漏掉了保镖群体——这些本应负责安全的人,因手机使用疏忽,成了“安全短板”。
这场“手机漏洞危机”彻底震动伊朗。战后,伊朗紧急升级安保措施:全面禁止高官及保镖携带手机,仅允许不随侍的安保队长使用;安萨尔·迈赫迪旅(负责高官安保的精锐部队)指挥官阿萨迪,更是亲自警告下属“手机即暴露源”。同时,伊朗展开大规模反间谍行动,处决涉嫌通以的核科学家鲁兹贝·瓦迪,逮捕数十名军方、情报部门的“内鬼”。但即便如此,伊朗前副总统塔巴仍坦言:“渗透已抵达决策层顶端,我们的安全体系藏着致命漏洞。”
从核科学家遇袭到地下会议遭炸,这场以伊情报战的核心,印证了“细节决定安全”的残酷现实。伊朗高官们层层设防,却因对保镖手机的管理疏忽,让以色列轻易突破防线;而伊朗战后的一系列补救措施,既是对这场“漏洞危机”的回应,也为所有高度安保场景敲响警钟——在科技侦察的时代,任何一个微小的疏忽,都可能成为致命的突破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