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下午,菲律宾在南海仁爱礁海域意外选择退避,而就在数日前,马尼拉方面还持续释放强硬姿态,营造即将强行闯入仁爱礁的紧张气氛。
然而,当对峙局势即将达到临界点时,菲律宾的船队却陆续调转方向撤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
此前几天,菲律宾政府与媒体大肆渲染一场所谓“前所未有”的海上行动,声称要突破中方封锁,为搁浅的“马德雷山号”军舰运送急需的物资。
菲律宾海岸警卫队调动了两艘主力舰——BRP Melchora Aquino号与BRP Bagacay号,这些舰艇被称作菲方的“核心力量”,配备了先进的雷达系统与通信装置,同时出动的还有海警船、渔政船、补给舰及巡逻艇,组成了一支规模可观的船队。
国内舆论甚至将此次部署形容为“多线联动”,意图通过多方向同时推进,制造混乱,迫使中方无法全面拦截,一些媒体更宣称这将是“改变仁爱礁格局的重要时刻”。
但随着时间推移,局势却出现了戏剧性转折。AIS船舶追踪数据显示,27日下午,BRP Melchora Aquino号率先调头,经由巴拉巴克海峡驶入苏禄海,另一艘BRP Bagacay号则停泊在布里卢延港。
到了当晚21时前,仁爱礁周边所有菲律宾船只,包括海警船、补给舰、渔政船和巡逻艇,均已全部撤离相关海域,返回国内港口。
一场原本声势浩大的行动,最终悄然收场。
此次菲律宾的撤退,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多重因素权衡后的理性决策。
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力量对比悬殊。在仁爱礁周围,中方部署了至少五艘大型海警船,并配有九艘钢壳渔船、十一艘突击快艇与刚性充气艇,构建起严密的海上防线。
这些船只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装备精良。菲律宾媒体报道称,目击者发现中方舰艇甲板上的机枪已处于待命状态,展现出坚定立场。在这种情况下,菲方几艘巡逻舰和补给船几乎无望突破。
更进一步,若菲律宾执意强行闯关并引发碰撞,后果可能远超其承受能力。尽管美国、日本等盟友可能在舆论上给予支持,但最终承担风险与损失的仍是菲律宾自身。马尼拉必须权衡:一旦局势失控,是否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国内是否具备承受相关代价的能力?
此外,菲律宾军方内部对于此次行动也存在分歧。据本地媒体报道,军方高层并未形成统一意见。
部分强硬派军官坚持认为“必须守住仁爱礁”,将其视为关乎“国家尊严”的问题。但更多军官则持保守态度,指出尽管补给重要,但毫无胜算的强行闯关只会带来更大损失。最终,政府在激烈讨论后决定暂缓行动。
一名曾服役于菲律宾海军的退役军官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们可以制造声势,可以营造紧张气氛,但真正在海上交锋时,实力差距将立刻显现。撤退虽然令人难堪,但比起盲目冒险,这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
更让菲律宾陷入被动的是,那艘长期滞留仁爱礁的老旧舰艇——“马德雷山号”似乎也已难以为继,准备撤离。
二十多年过去,这艘舰艇的船体已经严重腐蚀,甲板锈迹斑斑,舱室腐朽,结构脆弱。舰上驻守的十几名菲律宾士兵正面临长期补给中断带来的生存挑战。
据菲律宾国防部官员透露,这些士兵已经“断供”超过100天。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菲律宾红十字会8月25日的监测数据显示,舰上士兵连续三天仅靠咸鱼干维持基本生存,淡水与新鲜食物极度匮乏,士兵体力严重下降,心理状态也濒临极限。
菲律宾媒体GMA News指出,舰上人员已进入“生存倒计时”,甚至有消息称,部分身体状况恶化的士兵可能不得不提前撤离。换句话说,所谓的“坚守”正被现实的人道危机逐步瓦解。
人道主义问题正迫使菲律宾做出艰难抉择:要么冒险强行运送补给,将局势推向紧张边缘;要么允许士兵撤离,承受“象征意义”崩溃带来的舆论压力。
多位军事观察家分析认为,今年9月可能成为关键节点。若无法解决补给难题,舰上士兵将难以再坚持三个月,届时,“马德雷山号”或将从一个“象征”彻底沦为菲律宾的“负担”。
正如一位菲律宾学者所言:“它从来就不是一座堡垒,而是一艘正在缓缓沉没的铁棺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