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凌晨,乌克兰首都基辅再度遭遇剧烈爆炸,俄罗斯在黎明前发动了大规模空袭,这次袭击与以往相比有所不同,规模更广、装备更精良,被乌克兰方面称为“自战争爆发以来最猛烈的一次夜间袭击”。
此次行动不仅动用了大量无人机,数量达到数百架,同时还部署了至少四架米格-31战机,并向基辅方向发射了三十余枚高超音速导弹,造成多人伤亡。
这一次,泽连斯基终于亲历了俄军的“雷霆报复”!
就在七天前,乌克兰连续两次对“友谊管道”实施打击,该管道是俄罗斯向欧洲输送石油的重要通道,原本被视为俄欧之间为数不多的能源纽带,即便在能源合作几近中断的背景下,仍被寄予恢复输送的期望,乌方的攻击直接导致该管道停运至少五日。
与此同时,“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的调查也取得新进展,据报道,七名嫌疑人来自乌克兰,这一情况进一步加深了俄罗斯的怀疑,认为乌克兰有意切断俄与欧洲之间的最后联系。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的反制行动显得“水到渠成”,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在袭击发生后明确表示:“既然乌克兰没有停止对俄罗斯基础设施的打击,其中包括民用设施,那么俄罗斯也将继续对乌克兰实施打击。”这番话几乎是对能源冲突的直接回应。
此次袭击中,除了常规的无人机与巡航导弹之外,米格-31战机的出动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俄罗斯空军最具代表性的高速拦截机型,诞生于冷战时期,至今仍是空天防御体系中的“关键支柱”。
该机型的最大优势在于兼具高速与火力:最高飞行速度可达2.8马赫,能在极短时间内覆盖大范围空域,并可搭载多种远程导弹,尤其是“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后者被认为能够穿透现有的所有防空系统,令防御方几乎无计可施。
尽管俄罗斯此前曾在局部地区零星使用过此类武器,但通常为定点打击,而像这次这样,直接在对基辅的大规模空袭中部署至少四架米格-31并配备多枚高超音速导弹,在战术与战略层面都释放出强烈信号。
俄方的目标不仅是制造基辅的混乱与恐慌,更是向外界传递“俄罗斯依然掌握压倒性军事优势”的姿态。自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在常规战场上尚未取得全面战略优势,但通过高超音速武器的部署,它持续提醒西方国家:冲突升级的主导权仍掌握在莫斯科手中。
如果说俄罗斯在不断加强军事打击力度,那么乌克兰的处境就愈发复杂。
目前基辅最大的依靠仍是西方国家的援助。无论是美国提供的防空系统,还是欧洲国家提供的财政支持,都构成了乌克兰继续抵抗的重要支撑。若无这些支持,乌克兰难以维持长期的军事对抗与社会运转。正因如此,泽连斯基在国际场合几乎每次发言都带有“请求援助”的意味。
然而,现实正变得日益复杂,美国正处于选举周期,国会在追加援助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加剧,欧洲多国则面临能源危机与经济增长放缓,国内民众对持续提供资金支持也出现疲态。换句话说,尽管乌克兰依赖西方,但西方的承诺未必如过去那般坚定。
8月20日,俄罗斯外长表示乌克兰可以获得安全保障,而提供支持的国家不仅限于西方,也可包括中国。然而,对于这种“善意提议”,泽连斯基态度强硬地回应:“不需要中国的帮助”,并进一步指责中国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2022年战争爆发时“袖手旁观”。
不过,在28日基辅遭遇猛烈空袭后,泽连斯基迅速转向中国,希望中方对当前局势作出表态,言下之意就是希望中国能出面劝阻俄罗斯减少攻击强度。
由此可见,乌克兰在外交层面的依赖性已十分明显,美西方的支持让泽连斯基敢于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但当军事打击真正降临到首都时,他又不得不向北京释放求助信号。
面对泽连斯基的呼吁,中国外交部的回应保持了高度克制。外交部发言人首先强调:“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始终清晰,对话谈判是解决危机的唯一可行路径。”
随后,中国再次重申此前与巴西等国提出的“三项原则”:战事不外溢、冲突不升级、各方不煽风点火,推动局势降温。言下之意是:和平解决的路径早已存在,关键在于冲突双方是否愿意走这条路。
这番表态既是对乌克兰的冷静提醒,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再次重申。换句话说,中方既不介入军事对抗,也不提供空头承诺,而是始终坚持推动对话进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