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 8 月 31 日,阴历七月初九,翻开万年历,宜祭祀、纳财,正是夏末秋初的过渡日子。清晨去菜市场,阿姨们已在摊位前排开刚挖的莲藕、带泥的菱角,空气里飘着新米的清香。老辈人说,这时候的餐桌得跟着节气走,既要收尾夏天的清爽,又要为秋天的滋补打基础。
立秋刚过不久,民间 “咬秋” 的习俗还在延续。天津人讲究这天吃西瓜,江苏人则说 “立秋吃西瓜,不生秋痱子”。记得去年在合肥,老字号师傅教我做曹操鸡时说,三国时曹操南征到庐州,正是用当地仔鸡配上新米炖出的汤解了秋燥。《曹操集四时食制》里专门记过鸡肉的吃法,可见古人早就懂秋补要从清润开始。今天菜市场的藕特别水灵,带着泥土的湿气,摊主说这是 “雪花藕”,生吃脆甜,煨汤最养人。
厨房里的灶王爷画像旁,我总会摆上一小碗新蒸的米饭。道教里灶神主管饮食,晋代就有 “月晦之夜上天白人罪状” 的说法,古人用饴糖敬灶,盼着 “上天奏善事”。现在虽不兴这些繁文缛节,但蒸饭时放两颗新收的红枣,也算对 “食饮有节” 传统的呼应。想起诸葛亮在博望坡驻军时,为解缺水困境发明的锅盔,用简单的面粉做出耐储存的干粮,反倒成了流传千年的风味。如今我们的厨房不缺水电,却更该学古人那样珍惜当季食材。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这句俗语在菜市场被阿姨们反复念叨。新鲜的莲藕切开,孔洞里还带着水汽,用来炒菱角米最合适。菱湖镇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处暑后必吃老鸭炖百合,配上刚摘的菱角,“七月半鸭,八月半芋” 的老话不是凭空来的。现在物流方便,产地直供的菱角第二天就能到餐桌,比诸葛亮当年行军时用的干粮保鲜技法先进多了,但那份对时令的尊重是一样的。
傍晚路过巷口,看到孩子们在商量明天 “摸秋” 的计划。立秋这天 “摸” 别人家的瓜果不算偷,丢秋的人家还觉得吉利。想起安徽博望镇做锅盔的老师傅,说他们的锅盔要烤得像盾牌一样厚实,才能守住一城军民的温饱。明天秋社虽还没到,但市集上已有农户在卖祭祀用的糕点,糯米做的团子裹着桂花馅,蒸透了满屋飘香。这种用当季食材做的祭品,藏着古人 “感恩天地” 的生活态度。
晚上整理厨房,把新买的莲藕泡在清水里,老鸭用砂锅慢慢煨着。突然明白曹操当年为什么对 “官渡泥鳅” 情有独钟,行军打仗时的一道野趣,竟是应对秋乏的好滋味。现在超市里能买到老字号的预制秋味,但我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就像古人说的 “饮食有节”,不是刻板遵循规矩,而是懂得顺应自然。明天一早,把炖好的鸭汤装进保温桶,再带上刚蒸的锅盔,去参加社区的秋社活动,也算把三国军营里的智慧,变成了现代生活的烟火气。
看黄历说明日宜纳畜、祭祀,忌动土,其实最该忌的是辜负好食材。把今天买的雪花藕切成薄片,和菱角一起清炒,再配上贴秋膘的炖肉,简单却应景。老辈人常说 “秋吃早藕赛人参”,不是说它有多神奇,而是这口带着夏末余温的脆甜,最能让人从心底里觉得安稳。明日餐桌备好这些时鲜,便是对节气最好的回应,也是给家人最实在的关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