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君 通讯员 吕奕 王晓琳
“奶奶,咱们慢慢翻身,我先把褥子展平,等下帮您拍拍背——哪儿不舒服,随时跟我说。”济南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实操现场,26岁的选手贾明慧握着“模拟老人”的手,轻声细语间,藏着超越年龄的沉稳。
这场竞赛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下养老服务的核心命题:谁来托举老年人的晚年?如何托举得更有尊严?当看到从2000余名养老护理员突围的62名选手中,35岁以下占比77%、30岁以下高达68%,答案逐渐清晰——曾经被贴上“伺候人”标签的养老护理岗,正被一群带专业证书、眼里有光的年轻人“接棒”。
破圈!“90后”“00后”涌进养老圈,打破职业偏见
30岁的选手张丹丹站在社区模拟考场,手里的“时间认知卡片”透着巧思——太阳东升的画面旁,她用哄孩子般的语调问“老人”:“您看这是不是早上去公园遛弯的时间呀?”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曲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五年前主动辞掉幼儿园老师的工作,一头扎进养老行业。
“把学前教育的‘可视化教学法’用到照护里,老人更容易懂。”张丹丹说,“被老人需要的踏实感,比当幼师时更强烈。”
![]()
和她同台竞技的选手杨露,虽然才27岁却早已摸透老人的“心事儿”。面对因孩子不买保健品而发脾气的“老人”,她递上手工柿子:“奶奶,这是您外孙女给捎过来的,过两天女儿就来接您回家过节。”在养老院工作六年的她,如今敢大方跟人说:“我是养老护理员,懂康复、懂心理,不是‘伺候人’,是帮老人有尊严地生活。”
24岁的选手孟晓雨耐心协助“老人”做康复锻炼,25岁的选手鲍晓悦细心指导“高血压老人”服药……赛场里的年轻脸庞,正用多元背景重塑养老护理的职业画像——这里不再是“只能靠经验”的岗位,而是能发挥专业、实现价值的“青春赛道”。
专业!从“搭把手”到“标准化”,细节里藏着“尊严密码”
翻身叩背,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在选手孙丹手里成了“标准化示范”:先捂热掌心,帮“老人”屈膝平躺,一手托肩、一手托臀,借腿部力量轻缓翻身;叩背时掌心呈空心状,腕部发力,从第十肋叩到肩部,避开肾、心脏等部位,节奏稳在每分钟120次。
“这不是凭经验,是《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孙丹解释,就连叩背时的话术都有讲究,“得告诉老人怎么咳痰,才能帮他顺利排出痰液。”
![]()
![]()
24岁的选手李冬,则把“专业”揉进了温度里。她没拿抽象的数字卡片,而是带来一本“记忆相册”——里面是“老人”结婚、生子、全家聚会的老照片。“奶奶,您还记得和爷爷怎么认识的吗?孙女今年几岁啦?”每句话后,她都会停顿两秒,观察“老人”的眼神。“这是规范的‘怀旧疗法’,先唤起情感共鸣,才能更准确筛查认知功能。”李冬说,“不是随便聊家常,是用专业帮老人守住记忆。”
居家场景的考核里,选手孟庆鹤调整枕头的动作同样藏着学问:“10厘米左右,刚好贴合颈椎自然曲度,不是随便垫两个就行。”温度、湿度、灯光的搭配也有讲究,“这些不是‘细心’就能做到,得靠系统学习的专业知识。”
当年轻力量主动站上“银发守护”岗,当科学规范替代“经验主义”,曾经让人焦虑的养老难题,正变成有温度、有尊严的“享老答卷”。而这份答卷,或许就是济南乃至更多城市应对银发浪潮的底气——有人愿意来、有人懂方法,老年人的晚年,便有了稳稳的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