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30
传统文化编辑部
上市新书
早上出门前,你对着镜子涂口红、梳发型,顺手抓起手机刷热搜;通勤路上,趁着地铁车厢里信号转好,你把收货地址选为公司,下单了加冰不加糖的咖啡;午饭时间,你点开收藏夹,看到昨晚的博物馆纪录片播放记录——有没有一瞬间好奇:这些习以为常的日常,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口红是现代人的“精致发明”吗?新闻是印刷术出现后才有的吗?甚至“花钱”这件事,难道不是银行和纸币诞生后的产物?如果你也萌生过这种“追问本能”,那一定要读《事物的起源:简明人类文化史》——这本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畅销近百年的人类学经典会告诉你:很多你以为的“现代专属”,其实在几千年前的原始部落里,早就有了“1.0版本”。
01
一本为“世界大同”而写的故事集:
作者与译者的双向奔赴
翻开书的第一页,先别急着看干货,不如来听听这本书背后的两个人——作者尤里乌斯・E. 利普斯和译者汪宁生的故事,你会明白:这本“科普书”里,藏着比知识更珍贵的温度。
作者 尤里乌斯・E. 利普斯
作者利普斯是德国知名人类学家,20世纪30年代,自希特勒上台后,他为了表示反对和抗议,自动辞去科隆大学教职——只因为拒绝迎合纳粹的“种族优越论”。他是非犹太裔人类学家中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希特勒暴政的,因此而被迫出走最后移居美国。流亡美国后,他带着学生深入非洲丛林、加拿大印第安部落,蹲点记录原始人的生活。
利普斯经常在“文明”的鸡尾酒会上被听众要求“告诉我关于人类学的一切”。但人类的智慧从来不是“文明人”的专利,原始部落的发明,藏着所有人的共同遗产。餐桌上精美的银质餐具并非中世纪发明,石器时代的猎人就用兽骨做过‘餐叉’;而觥筹交错间,女士手指上闪烁夺目的戒指,也比古埃及的铜环晚了三千年。
来自社会形式和生活的疑问,让利普斯希望能找到一条途径告诉世界:无论是欧洲的城堡还是非洲的茅草屋,无论是美元还是贝币,人类其实一直走在同一条“寻找更好生活”的路上。这便是他对抗战争与偏见的方式:用知识搭建“世界大同”的桥梁。
译者 汪宁生
而把这本书带到中国的译者汪宁生,其治学故事同样动人。作为中国民族考古学的奠基人,他从1963年就开始翻译本书,先是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办公室里写初稿,后来下放云南农村,就在破屋的床板上接着译。雨季漏雨,他便用搪瓷碗接水,借着昏暗的25瓦“鬼火灯”,把书里的神话故事翻译成中文,在睡前讲给一对儿女。
这份翻译稿,一磨就是17年,直到1980年,《事物的起源》中文版才誊清出版。
一位用文字对抗偏见,一位用半生传递知识——这样的“双向奔赴”,让这本书不止是“知识点合集”,更成了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
02
颠覆常识!这些 “现代日常”,
原始人早就玩过了
如果你以为这本书是“枯燥的考古报告”,那可就错了。利普斯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人类文明史写成了“趣味观察日记”。他挑选了15个和我们生活最为相关的主题,从“家和家具”到“人生旅途的终结”,每个章节都藏着颠覆认知的“冷知识炸弹”。
你以为彩妆是现代人或者女性的专属?实际上,远在成文历史开始以前,男人和女人都已意识到经过选择的颜料加在人的皮肤上具有吸引力。冰川时期开采颜料的遗迹证明,住在洞穴中的男人和女人曾出外寻找这些颜料。他们和今天原始民族一样,有把颜料和不同脂肪混合起来的配方,以供“梳妆台”上使用。
当我们去美容院染发时,并不是受近代哪个聪明人的发明之赐,因为染发技术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北美卡米亚印第安人把从美斯奎特树的树皮中所取得的黑树胶煎沸,“用来加深头发的黑色”。这种习惯仅是一个孤证,因为更为流行的习俗是想把头发漂白或弄成淡色。许多玻利尼西亚部落借助于灰水或石灰来漂白他们的卷发,所达到的效果是微红色或微黄色。
再说说纳税和养老金:你以为这是现代文明才完善的产物?实际上有些部落的男性公民每人都要纳税1000个贝币,拥有一群牛要加1000个贝币作为“出售税”,养一个奴隶还要交纳“享乐税”2000个贝币。每个地区也都有自己的财主。非洲纳沙卡马的国王把自己土地卖给非洲有限公司,每年可得30万个贝壳的养老金。
这些案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利普斯从不说“原始人很落后”,而是告诉我们:人类的需求从来没变过——想变美、想好好生活,只是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读这些故事时,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和几千年前的原始人,其实是“同一种追求幸福的生物”。
03
280 幅插图里的秘密
每一笔都是人类的“共同记忆”
如果你翻开这本书,一定会被里面的插图吸引——280余幅手绘插图,都是作者夫人爱娃・利普斯亲笔画就,从1939年德文版到2025年中文版,这些插图经过重制,依然鲜活如初。
它们不是“装饰画”,而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04
为什么今天还要读这本“老书”
有人可能会问:这本书写于近百年前,讲的是原始人的生活,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用?
其实,这本书最珍贵的,就是它“永不过时的人文启示”。
20世纪30年代,因反对希特勒,利普斯辞去科隆大学教职,后移居美国。出于“实现世界大同”的真诚愿望,撰写《事物的起源》被他视为“一个人类学家的任务”。
书中那些看似“原始”的族群,以其对社群和谐的深刻理解、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平衡、对冲突化解的独特智慧,无声地警醒着我们:世界局势纷繁复杂的当下,当民族主义壁垒高筑、战火与恐怖主义阴云不散、对大自然的贪婪索取招致反噬——我们该如何与自然、与其他民族、与世界、与未来相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寻求世界大同之道,是任何时代都永不过时的生存法则与文明真谛。
如果你也对“日常背后的起源”好奇,如果你也想在喧嚣的当下,找一份“人类文明的底气”,不妨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的过去,比刻板印象中更精彩;原来我们的未来,早就在过去里藏好了答案。
相 关 书 籍
事物的起源
这是一本文化人类学领域内的综合性知识普及著作,它以“考察事物的起源”为主旨,从大量实地考察与征引所得的案例材料出发,在风趣的文字和写实的插图中挖掘人类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