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网有个话题可太有意思了——一堆印度网友在线破防,疯狂吐槽:“我们印度到底差在哪儿?风景美、文化深、物价低怎么国际游客偏往中国跑?”
既然大家这么好奇,咱今天就来唠透这件事。
先甩数据:2023年,中国接待入境游客,超过3500万人次。印度呢?勉强冲到,800万。就连疫情前的2019年,数据显示,中国是1点45亿人次,而印度才1800万。就这巨大的差距,难怪印度网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般跳脚。
但真相,从来不只是数字游戏。
第一回合:安全感和口碑,才是游客的定心丸。
别看印度网友自信满满,国际游客的实际体验却是另一码事。尤其是女性旅行者,在印度被骚扰、被骗、被偷拍的案例一抓一大把。
比如去年一位英国博主在德里地铁被骚扰的这个视频,直接就冲上了热搜。评论区里,清一色地都是“再也不去”。反观中国,在深夜的街头吃烧烤,独自乘坐高铁,穿着汉服逛景区,几乎没有谁会担心自身的人身安全。这种“放心玩”的标签可不是仅仅一天就能够贴上去的。
第二回合:基础设施,才是旅游的隐形天花板。
印度不是没有好景点,泰姬陵、恒河、沙漠宫殿,确实绝美。但问题是——怎么去?到了之后怎么住?路上颠不颠?厕所干不干净?
中国的高铁网络,接近4万公里,覆盖了80%的大城市,机场数量超过250个。不过印度呢?其铁路老化,公路拥堵,机场数量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即便在德里到阿格拉(泰姬陵所在城市)这仅200公里的距离,火车得晃晃悠悠3小时,高速公路更是堵到让人没了脾气。
更别说5G覆盖,电子支付,共享单车……这些在中国旅游中属于“基本操作”的事物在印度的很多地方依然处于“未涉及到”的状态。
第三回合:文化输出和营销,玩的是全球脑洞。
中国这几年文化输出究竟有多厉害呢?在TikTok上,“#chinatravel”这个话题的播放量已然超过50亿,像李子柒那般的田园美学,还有西安大唐不夜城那汉服变装的景象,以及重庆赛博朋克的8D魔幻之景……这些统统都是全球年轻人的兴奋点。
印度?其文化符号依旧停留在“宝莱坞”“瑜伽”“咖喱”这老三样,甚至还被错误地污名化成为了“脏乱差”。实际上印度也拥有奢华的遗产酒店、顶尖的冥想静修营以及科幻感极为强烈的现代建筑,不过偏偏就缺少了国际化的叙事以及数字化的传播。
最后,各国网友真相了。
中国是容易模式旅行,印度是硬核挑战
在中国我能够用支付宝去购买煎饼;在印度我则得提前将100张零钱准备好,以防遭遇诈骗。
不是印度不够好,是中国太懂游客要什么。
其实说到底,在旅游选择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安全方面,基建领域,服务事宜,传播之事,缺一不可。
印度并非毫无魅力,不过它需先处理好游客的“基础体验”这一事宜,而后方可谈及“深度感受”。而在中国,早就将旅游打造成为了一堂极具沉浸感的文化科技体验课程。
所以你看,外国游客用脚投票,投的不是偏见,是实打实的体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