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黄仔 | 撰稿:YC | 责编: 木头羊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大家早上好啊,今天是YC值班。
先问一下,你打过耳洞吗?
我啊,小时候很羡慕别人有耳洞,因为那样可以戴漂亮的耳环,那些闪闪发光、材质各异、造型多样的耳钉、耳坠、耳环,很多人都曾被这些漂亮的小东西吸引过眼光吧?于是小时候我也缠着妈妈让她带我去打了耳洞。
你问我打耳洞疼不疼?你瞧瞧咱们的读者咋说的
▲图片来源:第十一诊室留言区
打的时候确实不咋疼,但是呢,打完就看护理咋样了。不巧,我不知道是体质问题还是护理不到位,耳洞反复发炎,一发炎就养着,养着就闭合。如此来回遭了大概3次打耳洞的苦,终于发现,换成纯金材质的耳环/耳钉就不会发炎了。可能是什么富贵命吧。
▲图片来源:网络+自制
前段时间看到了一个新闻,我不由得感慨自己真的算幸运了
▲图片来源:微博@人民网
新闻里说一女子从18岁开始长期戴着大而重的耳环,几乎从不取下,结果耳洞周围长出葡萄状的瘢痕疙瘩,耳垂还分裂缺损。医生认为,导致这种严重变形,主要是由于劣质金属释放有害物质刺激皮肤,加上长期不清洁导致感染,而感染后皮肤愈合不良,又产生了瘢痕增生。
打耳洞戴耳环竟然会导致瘢痕疙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个事。
什么是瘢痕疙瘩?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瘢痕疙瘩。
什么是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是皮肤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当我们身上出现创口(如皮肤穿孔、割伤、烧伤、手术切口等)时,身体会通过产生胶原蛋白来修复伤口,胶原蛋白本是皮肤中的重要组成,大多数疤痕都是平整的,但有时候皮肤愈合时会产生额外的胶原蛋白,或者以过度愈合的形式修复伤痕,导致疤痕增加,以致疤痕凸起……这种凸起的疤痕就是瘢痕增生或瘢痕疙瘩。
一旦形成瘢痕疙瘩,就意味着这是严重的瘢痕增生。
其主要表现为瘢痕组织不仅在原始伤口的范围内生长,而且会超出伤口的边界,侵入到周围健康的皮肤。通常是光滑、隆起的,颜色可以是红色、紫色或深棕色。它们的形状不规则,一般不会自行缩小或变平,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大,甚至在治疗后有复发的可能。
常见于耳垂、肩部、前胸或关节处。
▲图片来源:giphy
怎么说呢,还真是老话说的「无知者无畏」啊,现在再让我去打耳洞,我可能就不干了……
打耳洞为什么会导致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形成的具体生理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发现是与遗传(瘢痕体质)、人种(尤其是在深色皮肤的人群中更常见)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穿刺性肿块和瘢痕疙瘩不同
穿刺性肿块会在穿刺后几周内形成,形成后,它不会变大或者自行消退;瘢痕疙瘩可能一开始很小,然后在几周、几个月或几年内逐渐变大。
▲图片来源:Diego Sabogal
打耳洞导致瘢痕疙瘩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① 感染
打耳洞,也就是穿孔这种有创操作后,如果器械消毒不到位或者术后护理不当,引发创口感染,反复发生的炎症影响了创口修复是有可能导致瘢痕增生以致瘢痕疙瘩的出现。
② 过敏
那些看起来闪亮、漂亮的耳钉耳环,可能是使用劣质材料制成,会释放有害物质,引发过敏反应。
Fish(1984)指出,耳环所诱发的接触性皮炎是瘢痕形成的重要因素。其实验发现,所有不锈钢穿耳环针及镀金、镀银耳饰都可不同程度地释放出镍。镍是产生接触性皮炎最常见的致敏物质,女性对镍的敏感性约为男性的10倍,穿耳环孔时造成皮肤损害,使致敏性增高。
而这种长期的慢性的炎症刺激,促进了瘢痕的增生,以至于形成了瘢痕疙瘩。
③ 瘢痕体质
如果你家里有瘢痕体质的亲人,或者你自己有发现,比如有过受伤后(或者蚊虫叮咬、长痤疮等后)出现瘢痕增生的经历,那么也是有可能在打耳洞之后也出现瘢痕增生的。
瘢痕疙瘩一旦出现,去除难度比较大。目前的治疗办法主要包括:药物、冷冻疗法、类固醇注射、压力治疗、激光和手术切除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有治疗需要,请一定要及时去正规医院面诊咨询。)
除了这种看起来很吓人的状况,打耳洞还有什么问题?
耳洞会臭臭的啊!
耳洞为什么会臭臭的?
打过耳洞的姐妹都知道,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困扰。
▲图片来源:小红书
有同样苦恼的姐妹真的不少,毕竟这不是像瘢痕疙瘩那样属于小概率事件,这基本上是只要你闲来无事去搓一下耳洞,然后放到鼻子下闻闻,你就能发现
之前我还总以为是耳洞没清理或者自己体质特殊呢,这不,终于有研究可以解答我的困惑了!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科研团队在2023年为耳洞为何发臭的神秘面纱揭开了一角。他们将一篇名为《Community assembly of the human piercing microbiome》的研究发表在《生物科学学报》上。
▲图片来源:参考来源[4]
研究团队发现:
皮肤穿孔后,穿孔部位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增加。穿孔部位的微生物群落生态复杂性显著增加,表现为更高的生态网络连接性。穿孔环境可能促进了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群落的生态复杂性。
穿孔微生物群落组成过程从最初的以随机性为主,逐步转向确定性(如环境过滤)的作用逐渐增强。这表明穿孔环境虽然在初期是高度动态的,但最终会趋于稳定。
穿孔微生物群落中两个核心物种痤疮皮肤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的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痤疮皮肤杆菌变少,表皮葡萄杆球菌增多。
穿孔环境的生态位从皮脂环境向湿润环境转变,这与穿孔部位的湿度增加和皮脂分泌减少有关。这种转变导致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也就是说,当耳朵被穿孔后不久,一个新的微生物生态位就出现了。
那这跟耳洞发臭有什么关系呢?元凶就是异军突起的表皮葡萄球菌吗?
咱也不能直接这么说,也得看它乖不乖。表皮葡萄球菌是我们皮肤上的一种「常驻居民」,平时很乖,甚至能抑制其他有害细菌。但如果数量过多、环境闷热潮湿、清洁不到位,它就可能加入「发酵队伍」,分解皮脂产生异味,甚至诱发轻度炎症。
实际上,耳洞类似于一个贯穿皮肤的隧道,这个隧道的内壁同样会进行新陈代谢,而代谢的油脂和死皮细胞会堆积在耳洞和耳钉/耳环的杆上。不管是我们的皮肤表面本身存在的天然细菌,还是后期新生态位形成导致某些菌种占主导位,它们都需要吃饭。
当这些细菌以堆积的皮脂和死皮为「食物」进行分解时,就会产生带有难闻气味的化合物,主要有脂肪酸(酸腐味)、胺类(腥臭味)、硫化物(臭鸡蛋味)。
所以打了耳洞之后,不管戴不戴耳环/耳钉,戴什么款式、戴多久,都很难没有味道。主要是气味大小的问题。
那怎么做能让气味小一点呢?
注意清洁
注意定期对耳洞和耳饰进行清洁,有经验的姐妹都知道,耳洞隔一段时间就能清理出白色的湿软污垢,闻一下真的很酸爽……这是油脂、死皮和细菌共同作用的味道。耳洞内的污垢可以用细棉签沾生理盐水或者用耳洞清洁线来处理。
耳饰也要记得清洗,长时间不清理污垢就会越积越多,气味也会越来越明显。
可以用酒精、双氧水或者专门的耳洞清洁液浸泡、擦拭,尤其要仔细清洁穿过耳洞的那根杆子,把上面附着的白色污垢(其实就是凝固的皮脂、死皮+细菌代谢物)彻底清除干净。
▲图片来源:wikihow
注意耳钉材质和挑选合适的款式。
某些劣质合金、镍制品、镀层材质容易与皮肤分泌物发生化学反应,或本身因氧化而产生异味,甚至可能引起过敏和炎症,加重问题。一些设计复杂的耳钉有凹槽、花纹或接口,更容易藏污纳垢,难以彻底清洁。
可以佩戴防过敏、低致敏性的材质,如纯银、纯金、医用钛等,减少刺激和氧化反应(注意别用镀金,因为镀层磨损后可能暴露底层金属)。
给耳洞多放放假
在家或不必要佩戴耳环的时候,可以取下让耳洞透透气。不然长期戴着耳钉/耳环不摘,封闭又潮湿,简直是「细菌乐园」。
▲图片来源:wikihow
如果你一定要打耳洞
目前穿耳孔常见的办法有:电穿孔、激光穿孔、耳钉枪穿孔、外科穿孔等方式。咱们生活中也有见过针线穿刺、大头针穿刺,这里不建议使用哈,毕竟消毒和卫生都令人担忧。
如果真想打耳洞,强烈建议你们一定要记住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 一定要去有正规营业资质的店铺或者正规医院的美容科、整形科、皮肤科,到底挂哪个科室要根据当地医院的具体情况来定,当然你也可以去服务台问问看。
2. 打了耳洞后,应保持2~3次/日以75%酒精或碘伏涂抹局部。
3. 洗脸、睡觉时都要避免挤压、触碰耳朵,穿耳洞后至少3天不沾水,保持耳洞干燥通风。
4.每日轻轻旋转一下耳钉(最好是金银或铂金材质),以防与皮肤粘连在一起。
5. 不要用不干净的手去摸耳洞或频繁地转动耳钉。
6. 打耳洞对组织有损伤,应注意不要让伤口感染导致瘢痕。
7. 一般穿耳过后穿洞部位都会有短暂的红肿,若持续时间在2~3天是正常的,如果红肿的状态持续一周或一周以上,则可能是感染了,需要及时就医。
写到这我也明白了,我哪是什么天生富贵命,就是单纯因为戴了劣质材料的耳钉才导致的反复过敏、发炎……大家千万别遭跟我一样的罪啊。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 Piercing bump vs. keloid: How to tell the difference [EB/OL](2025-04-22)[2025-08-28] https://www.medicalnewstoday.com/articles/piercing-bump-vs-keloid#keloid-treatmen8
[2] 田京发,李伯信,周成勇,等.耳环孔瘢痕形成的相关因素与预防[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9, 13(4):2.DOI:10.3969/j.issn.1001-1781.1999.04.005.
[3] Keloid on Ear [EB/OL](2022-08-22)[2025-08-28]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health/diseases/24047-keloid-on-ear
[4] Xu C C Y, Lemoine J, Albert A, et al. Community assembly of the human piercing microbiome[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23, 290(2011): 2023117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