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元丰四年,神宗召唤背景留守文彦博陪同自己到南郊祭祀。正好当时管制改革,文彦博从司徒改授太尉,免去了侍中的头衔,授开府仪同三司,判河南府。文彦博授封赏以后就当面向神宗皇帝辞行。
最开始的时候啊,前参知政事王尧臣的儿子王同老上疏,拿出自己的父亲和文彦博、刘沆、富弼共同凑请仁宗皇帝立英宗为继承人的奏章草稿,想要证明父亲的功劳。
神宗留下了奏章,当面问文彦博。文彦博回答,说的和王同老一样。然后神宗又给了文彦博两镇节度使的头衔,封文彦博的儿子文宗道为承事郎。文彦博坚决推辞了节度使的封赏,只接受了增加食邑。
刘沆追赠为太师、中书令,封兖国公。刘沆的儿子刘仅自从祠部员外郎升任为天章阁待制。
王尧臣追赠为太师、中书令,谥文忠。儿子王同老从水部员外郎升任为秘阁校理。
富弼晋封为司徒,富弼的儿子富绍京升任阁门祗候。富弼的宾客李偲问富弼:“您治平年间就应该升任户部尚书了,但是却多次推辞。现在您进位司徒,只推辞了一次就接受了。这是为什么啊?”
富弼说:“治平初年是我自己想要辞官。现在文彦博以下都被升迁了,我怎么能留在原位妨碍别人呢?”
原来是文彦博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被外放到北京,七年都没有被召见。这个事以后,皇帝又开始重视文彦博了。
02
原文
神宗元丰四年,召北京留守文潞公陪祀南郊。会更官制,自司徒侍中拜太尉,罢侍中,为开府仪同三司、判河南府。陛辞。
先是,故参知政事王尧臣之子同老以至和中潞公与刘沆、富韩公、王参政尧臣,共乞立英宗为皇嗣,章草进呈,明其父功。
帝留之禁中,面问潞公。公对与同老合,乃加潞公两镇节度使,官其子宗道为承事郎。潞公力辞两镇,止受食邑。
刘沆赠太师、中书令、兖国公。子仅自祠部员外郎为天章阁待制。
王尧臣赠太师、中书令,谥文忠。子同老自水部员外郎充秘阁校理。
富公进司徒,子绍京除阁门祗候。富公之客李偲问公曰:“公治平初进户部尚书,屡辞,今进司徒,一辞而拜,何也?”
公曰:“治平初乃某自辞官,今日潞公以下皆迁,某岂敢坚辞,妨他人也?”
盖潞公与荆公论政事不合,出判北京,七年不召,自此帝眷礼复厚矣。
03
开府仪同三司:字面意思就是可以自己开府,享受三公的待遇。开府就意味着可以自行招募人才。这个事在两汉时期价值比较大,到了宋朝就是个荣誉称号了。
王尧臣:北宋状元。这位爷可以称得上是官运亨通。果然状元不是盖的。
同老:王尧臣的长子,最后的官位就是秘阁校理。属实是老子英雄儿子狗熊了。
刘沆:北宋宰相。刘沆也进言赵祯,提出改革。庆历新政以后还敢提改革这个事我只能说是英雄。可惜,结果早已经注定。
04
这神宗皇帝的姿态就是太低了。对于赵祯立赵曙为继承人这个事啊,虽然说不上稳定,但是也还凑合。赵祯的选择真的没有那么多。
所以,我真心觉得这个事不能算是个功劳。
我最想吐槽的就是这个王同老。他爹是状元,还是宰辅,结果呢,他啥不是,就只能啃死去亲爹的血骨,忒不体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