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30日下午,朝鲜清川江畔飘着细雪。志愿军第38军113师师长江潮蹲在一辆被遗弃的美军吉普车旁,认真记录车辆信息。雪片落在他的笔记本上,很快融化成一片片深色的水渍。
江潮周围散落着各种美式装备,崭新的枪械在雪地里格外显眼。钢制弹链上还留着薄薄的油膜,反射着冬日微弱的光。江潮合上笔记本,对身旁的参谋下达命令:“能带走的装备全部搬运,带不走的就埋上地雷。”
这道命令传到队伍里,战士们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他们想起两周前自己还穿着单薄的军装在山沟里行军,现在却要摧毁这些精良的美式装备。而这批意外缴获,成了战场上一个意料之外的“试验场”。
11月14日夜晚,朝鲜德川地区一片漆黑。38军刚刚开完第一次战役总结会。此前因朝鲜:难民堵塞道路,部队没有能够按时完成拦截任务,军长梁兴初在会上挨了批评。
随后梁兴初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向全军表态:“第二次战役,必须打出个结果来。”次日凌晨,新的作战命令送达38军军部:要求在德川、三所里、龙源里一线建立阻击阵地,切断美军第8集团军的退路。其中113师承担了最艰巨的三所里方向阻击任务。但全师的后勤补给只够维持一场短暂战斗,战士们不得不开始考虑在战场上就地获取补给。
11月27日,在德川城北。美军第24师一支运输车队行军途中误入38军113师防区。经过短暂的交火后,美军士兵丢弃车辆装备撤离。留下的物资包括280多挺轻重机枪、1500支卡宾枪、200余箱弹药、3000套冬季棉服和12部野战电台,以及部分火炮。
江潮师长接到报告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计算这些装备的重量和运输能力。随后江潮下令:轻武器全部带走,重炮拆下关键部件,其余带不走的就地爆破。四小时后,全师百分之七十五的步兵连完成了武器换装,就连擦枪油都换成了美制标准品。
换装之后,新的困难也随之而来。最直接的是行军负荷大大增加。从德川到三所里直线距离约140里,且全是崎岖山路。如今每名战士得多携带10公斤左右的装备。江潮调整了行军方案:普通士兵每走十里休息两分钟,重机枪组多加三分钟,但必须严格按时出发。
尽管很多战士脚底磨出水泡,肩膀被压得红肿,却没有一人掉队。大家都清楚:慢一分钟,敌人就可能从包围圈中溜走。
11月29日凌晨,部队开进至距三所里约15里的山谷。此时山间浓雾弥漫,能见度不到五十米。参谋请示是否分散隐蔽,江潮看了看战士们身上的美式棉服,作出一个大胆决定:要求部队保持行军纵队,扣好美式军帽的帽檐,继续前进。
果然,一架美军F-51侦察机低空掠过时,误将这支队伍认作友军,没有发起攻击。全师借助浓雾掩护,赶在天亮前全部进入阵地。
上午八时整,美军发起第一波进攻。113师新缴获的机枪步枪织成密集火网,但战场环境也引出不少麻烦。在山坡阵地上,弹链常被石块卡住。有经验的老兵用缴获的罐头油脂润滑枪械,拿棉被碎片堵住缝隙,防止沙尘进枪膛。
美军在坦克掩护下连续发起三次冲锋,均被精准火力击退。而当美军炮火覆盖阵地时,提前挖好的防炮壕显著减少了伤亡。这些战场上摸索出的小改进,让新装备更好用了起来。
入夜后,美军改变战术,照明弹接连升空,把山口照得如同白昼。113师338团1营3排的战士在阵地上察觉出一个问题:新到手的美制步枪没有刺刀座,而之前用的日制步枪配有半米长的刺刀。
排长火速上报情况,指挥所很快传来指令:每个班保留两支旧式步枪,专打白刃战。这一调整在当晚防御中见了效。当美军士兵趁夜色摸上阵地,战士们用带刺刀的旧式步枪接连打退三次突袭。新旧混编的办法,既发挥了美械的火力,又保住了近战的传统优势。
在龙源里方向的松骨峰阵地,第38军335团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他们缴获的美制迫击炮缺少配套的炮座垫板。战士们用弹药箱装满冻土,垒成临时发射基座。
夜间气温骤降至零下25度,炮管冷却过快易导致炸膛。有战士想出办法,将棉被撕成布条裹在炮管上保温。11月30日凌晨,该团用这土办法操作四门迫击炮,成功阻挡了美军一个装甲侦察连的突围。战后统计表明,这些临时改装的迫击炮平均每门发射三十发炮弹,未发生一起炸膛。
美联社随军记者在战地报道中记录下一个细节:他见到志愿军士兵使用至少六种不同口径的枪械,包括美制、英制和日制步枪。
他在发回国内的稿件中写道:“这支军队仿佛把战场变成了临时的武器测试场,他们以惊人的适应力驾驭着各式装备。”这篇报道后被收入1951年出版的相关战史著作,成为研究当时战场实况的重要文献。
战役结束后,第38军后勤部门提交了详细报告。记录显示,在德川-三所里战斗中,113师共缴获各类枪械1847支,其中完好的有1429支。但随之而来的后勤问题十分棘手:需同时供应三种不同口径的弹药,补给难度极大。报告特别提到,有七个步兵班在夜战中曾装错弹药。为此,军后勤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部队按口径分类存放弹药,并在枪托上标注弹药类型。
1950年12月3日,志愿军总部召开装备工作会议。会上通报了113师使用美械时发现的问题:美制机枪的复进簧在低温下容易断裂,而全军没有备用件;美式钢盔防寒效果不如棉军帽,许多战士守夜时仍选择戴棉帽;重机枪三角架过重,严重影响山地行军速度。
会议决定成立技术小组,专门研究如何改进缴获装备的适应性。该小组后来编写出使用手册,下发各部队参考。
多年后,战史研究者回顾这场战斗时指出,德川-三所里之战留下一份宝贵的实战经验:一支轻步兵部队在获得重装备后,如何既提升火力,又不失机动性。第38军的做法是:以原有战术体系为根本,将新装备视为补充而非全盘替换。
他们保留了过去擅长的夜战、近战能力,同时借助缴获火力强化了昼间防御。务实灵活的运用策略,使部队在火力增强的同时,仍能保持较高的机动水平。数据显示,113师换装美械后行军速度虽较之前下降约15%,但仍比当面美军的机动速度快出30%以上。
资料来源:
1.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战史》
2. 《抗美援朝战争史》
3. 《朝鲜战争中的轻武器》(霍华德·亚当斯,1951年)
4.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资料
5. 《志愿军后勤工作史料汇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