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OL 3579
又到开学季,对无数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来说,一年一度的“焦虑大爆发”也准时到来:
孩子到底能不能适应学校?老师会不会不理解?和同学起冲突了怎么办?
一转眼,我家的自闭症双胞胎兄弟轩辕已经是初三的大孩子。
从幼儿园到初三,我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12年,经历过老师的束手无策,目睹过孩子的格格不入,也曾在“普校还是特教”的岔路口反复纠结。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十几年陪着轩辕兄弟一起“升级打怪”的经验。
文 | 三宝妈
编辑 | Zoey
![]()
普校还是特校?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在学校的选择上,多数家长都会面临同样的困扰:担心孩子在普校受歧视、学业跟不上,又担心在特教学校失去与普通孩子交往的机会,不利于社交能力的发展。
要理清这个问题,我建议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孩子的能力,二是学校的包容度。
有一个简单的参考标准:
高功能儿童
特征:语言流畅、能理解规则、无严重行为问题
优先选择:普通学校 + 资源支持
关键支持:课堂任务简化、社交技巧辅助
中功能儿童
特征:语言有限、能自理、行为问题偶发
优先选择:普通学校“融合班”
关键支持:专职特教陪读、情绪支持计划
低功能儿童
特征:语言极少、自理能力弱、行为问题频繁
优先选择:特殊教育学校
关键支持:密集功能性生活技能训练
强烈建议在入学前,为孩子做一次专业评估,明确其能力水平,并提前进行适应性干预。
考察学校时,自闭症孩子和普通孩子的学习目标和需求不同。
如果考虑特教,家长需要亲自走访,了解学校环境、师资、家长口碑等,如果允许陪读或试课,最好带孩子实际体验,观察适应情况。
如果选择普校做融合,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毕竟不是每所学校都具备特教资源,大多数普通学校在这方面支持有限。
![]()
具体考察时,不要盲目追求“名校”。那些以学业成绩突出、管理严格著称的学校,恰恰可能最不适合我们的孩子。
相反,学校的“包容性”才是第一考量标准,那些能够接纳不同、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尺的学校,才能提供更宽松的成长环境。
轩辕的小学,我们经历过一次转学。最初的学校,老师们虽有热情,但面对轩辕的突发状况,只会焦虑地把我们叫到学校,反问:“这孩子我们该怎么办?”
而在我们买了学区房转入的新学校,校长和老师总是拿着“放大镜”找轩辕的优点,每次沟通都会暖心地告诉我:“孩子很好,特别善良……”
回顾轩辕这些年的成长,除了家庭持续的努力,学校和老师的支持也至关重要。
如果他们一直待在原来的学校,别说孩子能不能承受,连我自己的心态都可能难以保持平稳——轩辕一年级时,我的焦虑症状严重到几乎需要药物干预。
当时,轩辕的成绩一度跟不上,考试常年十几分。我们曾动过转去特教的念头,觉得孩子每天坐在教室听不懂,太痛苦了。
我们去考察了本地最好的特教学校。校长和孩子简单沟通后,很诚恳地告诉我们:“这两个孩子能力挺好的,我不建议来这里。我们这的学生多数是脑瘫或重度自闭,连生活自理都困难。他俩的程度,最好还是多和普通孩子接触。”
这句话点醒了我。那个一直为成绩焦虑的我,突然想通了:我希望他们获得的,是在普通环境中生活、与普通人交往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成绩,能学得好当然好,实在学不会也不必强求。这个世界上成绩不好却依然好好生活的人,多了去了。
于是,我们彻底放下了转去特教的念头。
![]()
关于和老师沟通:
变“被动等待”为“主动搭桥”
要不要和老师坦白孩子的情况?我的建议是:必须主动、提前、并尽可能详细地说明。
哪怕孩子的能力再好,自闭症孩子总会有状态波动或情绪失控的时刻。
我们很难要求一个几岁的孩子在校园环境中长期扮演普通孩子——若真能做到,他们可能也就不属于特殊需要范畴了。
![]()
如果老师不了解真实情况,很容易依据经验将某些行为简单归类为调皮、捣蛋,这种误解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
此外,若老师未提前掌握孩子的状况,一旦出现突发行为,他们往往只能采取常规教育手段,如大声制止或批评惩罚。这类反应可能加剧孩子的情绪波动,甚至导致他们对学校产生畏惧和排斥。
因此,请务必主动、尽早、详细地向老师沟通这些内容:什么是自闭症?孩子的成长经历和当前能力水平如何?家长为孩子入学做了哪些准备?孩子可能出现哪些行为问题?什么安抚方式对孩子有效?
老师了解得越全面,才越有可能提供有效的支持。
从轩辕兄弟俩入园到现在,我们经历了四五位班主任。
幼儿园阶段,我们以口头沟通为主;进入小学后,为节省老师时间,我改为先电话简单交流,再发送一份详细版的轩辕个人简介,其中不仅包括兄弟俩的基本情况,还附有应对各类情境的具体建议,帮助老师迅速理解孩子、掌握方法。
老师是孩子在校期间的主要支持者,但大多数普通学校教师缺乏特殊教育相关经验,容易陷入想帮却不知如何帮的困境。
![]()
因此,若希望孩子在学校真正得到支持与进步,家长就应主动与老师建立合作关系,尊重并信任老师,共同商讨帮助孩子的方式,而不是单方面要求老师“应该怎么做”。
我的经验是,在不打扰老师工作的前提下,商定一种方便的沟通方式(如每周一次简短消息或每月一次电话交流),定期同步孩子在校与在家的表现。
沟通时,不妨试试“三明治法则”:
先肯定: “王老师您好,谢谢您的耐心,轩辕最近在……”
再说问题: “但我们最近也遇到……的挑战,想和您一起看看怎么能更好地帮助他。”
最后表达合作意愿: “我们家长这边可以怎么配合您呢?”
不知是我们的真诚沟通起了作用,还是运气真的不错,轩辕求学这些年来,遇到的每一位老师都格外包容和暖心。
![]()
与同学相处:
科普消除误解,用技巧搭建桥梁
自闭症孩子并非不喜欢他人,他们只是尚未学会如何恰当地与人交往。
比如,他们可能不清楚怎样加入集体活动,如何合适地打招呼,有时会反应过度,或表现出较强的自我防卫意识等等。
在帮助孩子融入集体这方面,最初的关键其实在于老师。
在轩辕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老师一直向其他同学传递这样的观念:“轩辕就像小弟弟,比大家都要小一点,需要你们的帮助。乐于助人是非常可贵的品质,值得表扬和奖励。”
这样的引导让全班同学都以帮助轩辕为荣,从根本上避免了排斥现象的发生。
我们在低年级时没有直接使用自闭症这个词,用“年纪小、不太懂事”来解释,更容易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
进入高年级后,学校和老师也系统地开展了关于自闭症的科普,鼓励孩子们讨论如何帮助身边不太一样的朋友。
虽然轩辕也偶尔会遇到被嘲笑或被称为傻子的情况。但此时,他们已经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甚至敢主动去对方班级向老师说明情况。
![]()
我想,正是这些年环境中持续给予的关爱与安全感,让他从小建立了坚实的自我认同,不会轻易自我否定,而是清楚地意识到:是对方不礼貌。想到这一点,让我倍感欣慰。
在这种包容和支持的氛围中,轩辕的社交能力也逐渐进步。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该怎么办?
解决这类问题,一般的方法是先客观了解事情经过,判断问题出自哪里——是自己的孩子因过度反应或主动攻击引发,还是对方的问题。
如果是自己孩子的问题,该道歉就道歉,该承担就承担,并在孩子情绪平复后与他一起复盘:
冲突为什么会发生?对方哪些行为引发了情绪?为什么不能攻击别人?下一次可以怎么做?
日常家中可以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减少同类情况再次发生。必要时也可与老师沟通,请同学们尽量避免某些容易刺激自闭症孩子的行为。
比如轩辕小时候曾几次挠伤一个同学,后来发现是因为那个孩子总喜欢突然从背后贴近他脸说话,轩辕因受惊而出手。通过多方沟通与相互调整,这类问题就不再发生。
![]()
如果是其他孩子主动攻击,则需要分辨是普通玩闹还是恶意霸凌。首先要教孩子学会辨别善意与恶意。正常玩耍中的小摩擦可以理解,但我们必须对霸凌零容忍。
总的来说,自闭症孩子的入学适应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人相处和适应集体环境比学业成绩更重要。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不能单纯为了上学而上学。
如果你发现孩子因上学压力出现频繁情绪问题,就要及时考虑调整学校选择,或寻求专业机构支持——千万不要急于求成。
![]()
最后,总结几个核心原则吧:
1、早准备、勤沟通、多合作: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预防。与老师保持开放、持续的沟通,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才能在问题发生前更好地铺路。
2、发现并善用孩子的特长与热情: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和兴趣点。找到它们,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社交的独特桥梁,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长突破。
3、保持耐心与积极心态:进步往往不是一条直线,过程中常有反复与停滞。请学会庆祝每一个微小的进展,也给自己和孩子多一点时间。家长内心稳定、态度积极,才是孩子安全感最坚实的来源。
前路或许漫长,但也充满转机和希望。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每个孩子都能走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最终绽放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光芒。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