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昔日的荒漠,黄沙漫卷、寸草不生,被视作环境恶化最严峻的象征。
如今,中国人凭借智慧和创新,使荒漠重焕活力:光伏产业、治沙工程、养殖经济与旅游业协同推进。
早在2014年,联合国便将库布其模式列为全球生态经济示范项目,如今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发电能力堪比20座三峡电站!
中国沙漠光伏究竟有多强?
![]()
沙漠光伏的中国奇迹
上世纪80年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设想:将荒漠视为资源,而非负担。
中国拥有约16亿亩沙漠土地,几乎与全国耕地面积相当。若能通过科技手段将阳光转化为能源与农业动力,将带来巨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为此,钱老曾亲笔写下47封信,呼吁大力发展“沙产业”,其中光伏能源是核心方向。
他预见到,沙漠阳光充足、地广人稀,是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的理想场所。
![]()
中国的治沙行动最早源于防灾需要。上世纪90年代,北方风沙肆虐,北京、内蒙古、宁夏等地频繁遭遇沙尘暴侵袭。
国家开始组织实施大规模防沙治沙工程,采用草方格固沙、种植防护林、建立生态屏障等措施。
然而,早期治沙主要依赖财政投入,缺乏产业支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前后。由于欧美实施“双反”政策,中国光伏企业陷入困境,产品滞销,迫使企业寻找国内出路。
![]()
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推动“能源革命”,加快清洁能源发展。
戈壁与沙漠占中国国土面积的约13%,阳光资源极其充沛。
研究表明,仅利用其中1%的区域建设光伏电站,就足以满足全国用电需求。
于是,国家出台扶持政策,企业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治沙与光伏,两个看似无关的领域,在中国实现了深度融合。
![]()
库布其沙漠成为这一模式的典范。
过去风沙肆虐、人迹罕至,但随着光伏电站的建设,光伏板遮挡阳光,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夜间露水凝结渗入土壤,促进植被生长。
初期杂草遮挡光伏板影响发电效率,后来人们巧妙引入羊群在板下放牧,既解决了杂草问题,又为牧民带来额外收入。
随后,模式不断优化:板下种植枸杞、养殖鸡鸭,形成生态循环系统。
![]()
宁夏腾格里沙漠也复制了这一模式,6.5万亩沙丘变成绿地,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收益。
2022年,国家宣布在戈壁与荒漠地区建设4.5亿千瓦风光基地,相当于20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
三峡集团在库布其投资800亿元,建设全球最大风光基地。
这一切的背后,是数十年的科研积累与政策推动。
从钱学森的构想到国家战略,中国用数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百年未能实现的飞跃。
![]()
欧美受挫,中国突破
沙漠发电并非中国首创,欧美国家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了类似构想。
2009年,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发起“Desertec计划”,拟在撒哈拉沙漠建设巨型太阳能电站,向欧洲输送电力。
撒哈拉面积达940万平方公里,NASA测算其太阳能潜力足以供人类使用百年。
听起来宏伟无比,但项目最终失败。原因何在?
![]()
欧美选择了光热技术而非光伏。光热成本较低,但需要大量水资源冷却,每发1兆瓦时电需消耗3000升水。
而撒哈拉水资源极其匮乏,水比油贵,当地国家难以接受这种高耗水模式。
沙漠环境恶劣,沙尘会损坏设备,维护需要专业人员,欧洲人难以长期驻守,培养本地人才又进展缓慢。
跨国输电存在巨大政治与技术障碍,撒哈拉周边国家存在领土争端,跨境电网协调困难,且欧美缺乏高效的特高压输电技术。
![]()
2014年,该项目在投入约5000亿美元后宣告终止。
美国也有类似经历。
2013年,奥巴马政府推出“Power Africa”计划,投入70亿美元在非洲建设以光伏为主的能源设施,目标是五年内新增大量电力。
但由于政局不稳、执行力差以及对当地情况了解不足,计划大多停留在纸面。
非洲媒体甚至调侃:“与美国合作得到的是PPT,与中国合作得到的是真正的电站。”
![]()
相比之下,中国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系统思维”。
中国不仅建设电站,还将治沙、养殖、旅游等要素整合,形成完整生态循环。
光伏板下的植被减少了水分蒸发,创造了局部小气候;羊群在板下放牧,解决杂草影响发电效率的问题;植被固定沙丘,减少设备损坏,延长使用寿命。
这不仅是一个能源项目,更是一个生态系统。
![]()
中国掌握了特高压输电技术,可将偏远沙漠电力高效输送到东部用电集中区,让“沙漠供电全国”成为现实。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4年对库布其的评价,正是因为其模式解决了生态、能源与社会发展的多重问题,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新范本。
欧美专家纷纷来华考察,称赞中国模式“独一无二”。
这一对比充分说明,仅依靠资金与技术,缺乏系统规划与社会融合,很难在沙漠能源领域取得真正成功。
![]()
让荒漠重生的中国智慧
中国沙漠光伏不仅是能源工程,更是生态与民生工程。
在库布其、腾格里、塔克拉玛干等地,通过光伏建设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生绿”。
据统计,库布其沙漠绿化率已从3%提升至50%,累计创造生态价值超过5000亿元。
亿利集团制定了30年发展规划,推动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
对当地居民而言,这种模式带来了切实好处。
过去,许多牧民因风沙侵袭被迫外出务工,如今可在家乡接受培训,参与光伏设备维护、生态养殖,提高收入。
光伏生态旅游也逐渐兴起,游客纷至沓来,目睹“蓝板绿草”的震撼景象,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产业链发展。
![]()
技术创新是中国模式成功的重要保障。
沙漠环境恶劣,沙尘会影响光伏板效率,中国科研人员研发出自清洁技术和智能化运维系统,大幅降低人工维护成本。
部分地区利用光伏电站抽水清洗光伏板,同时灌溉周边植被,实现“一水多用”。
光伏板的遮阳作用保留了土壤水分,夜间凝露进一步滋润土地,形成良性水循环。
![]()
国家政策支持同样不可或缺。
光伏补贴与绿色金融政策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使其敢于在高风险地区长期投入。
2024年中国光伏装机量持续增长,一季度新增近93吉瓦,保持全球领先。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经验正走向国际,沙特、蒙古等国邀请中国企业参与沙漠光伏项目建设,推广“库布其模式”。
![]()
这不仅是技术输出,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
中国沙漠光伏的意义,远不止于“发电量顶20个三峡”。
其真正价值在于,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新路径,使曾经的生态负担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这是中国对全球绿色发展的贡献,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体现。
![]()
结语
从钱学森的远见卓识,到一线工人的辛勤付出,中国沙漠光伏的发展历程,是科技、政策、市场与生态融合的成果。
它印证了一个道理:即便在最荒芜之地,只要拥有智慧与坚持,也能孕育无限生机。
如今,库布其、腾格里等地的蓝色光伏海洋下,绿草如茵、羊群成群,发电能力足以支撑全国能源转型,生态与经济同步发展。
这不仅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实力,也让全球意识到,绿色发展不仅是口号,更是可以落地的现实。
联合国的认可只是起点,未来,中国模式或将改变全球沙漠的命运,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