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蓝戈
“不结婚、不生育、不缴社保”。
年轻人以决绝的之态,摆出了一副“自绝于祖宗”的架势。
以至于整个社会都陷入了对这个问题的反思。
01
从脱不掉的“脱不掉的长衫”,到反内卷
Kong Yiji
2023年3月,疫情消散后的第一个“金三银四”求职季。
无数手握高学历的求职者碰壁,在网上以孔乙己的口吻,一诉衷肠。
孔乙己文学一时间成为网络热点话题。
彼时,各大官媒纷纷针对“脱不掉的长衫”发布文章,各大名家学者也纷纷发言相劝。
但官媒与学者们的谆谆教诲,并没有换来网民的理解,反而是一度被喷到关闭评论区。
现在回想起来,那可能是第一次我国的主流舆论体会到,底层如儿女哀怨父母般的脾气。
但仅仅两年时间过去后,“脱不掉的长衫”的画风就发生了反转,变成了舆论上对年轻人苦楚的理解与各种实质性的政策。
就业补贴、人才补贴、生育补贴与企业补贴的政策组合拳频出。
诚然,这当中有一定程度的迎合反内卷的趋势。
但背后却是同样的出发点,那就是拯救年轻人的躺平。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年轻人的绝望,让年轻人开始躺平?
在笔者看来,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四个字:法家思维
02
法家思维:规则只为弱者而设
Legalist thinking
在法家的思维中,规则的存在只为达到控制与汲取,而非公平。
所以,在这个畸形的观念下,法家思维最大的劣根性其实就是塑造了所谓的合理伤害权。
那么什么是合理伤害权?
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不受法律惩罚的情况下,用潜规则达到损害对方利益,来增加自己利益的权力。
那么法家究竟是如何塑造潜规则,又如何以此为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利益来增加自身利益的目的呢?
其实这个还要从人性观说起。
一个思想体系最根本的基础就是人性观,就是这个思想体系是如何理解并驱使人性的。
在人性观上,法家思维对人性的理解基础就是人性本恶。用大白话说就是法家思想认为人类都追求利益、厌恶损害,没有一个人是善良的。
所以基于这个人性观的指导下,法家思维会天然地制造“利-害选择”来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
比如:《劳动法》虽然规定8小时工作制,加班应当支付加班费,但企业仍可以通过塑造自愿加班继续聘用,不加班就解聘的利害选择,来让对方自愿加班;
再比:外卖的食品安全问题,本质上就是外卖平台以用户基础与流量,塑造加入平台就增加竞争力,不加入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挤死的利害选择,来让商家自愿入驻。
因此即使平台抽佣再高,商家也不得不忍受。最后商家只能将这个利-害选择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作为打工人在高强度的工作下也只能选择默默承受。
同样,这个的逻辑也适用于当下很多现状当中,如恋爱、教育、投资等等。
可以说,法家思维的蔓延,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层层剥削、互相伤害的闭环。
而在这个循环中,掌握“利-害选择”人塑造了潜规则,无视了法律与规则的存在,让规则沦为摆设,公平成为虚词。
这正是年轻人躺平摆烂的真正原因。
03
法家思维如何促成“内卷与躺平”
Involution and lying flat
在潜规则的驱使下,个人努力会被无限放大为竞争工具,而公平与保障却被压缩至边缘。
这时候,年轻人越是努力,反而就越会陷入“自愿努力”透支自身的自证陷阱。
比如,我们现在以底层年轻情侣小明与小兰作为例子。
小明与小兰本身并不是名牌大学毕业,二人初入社会,在没有足够经验的情况下分别进入了一家电商公司与代运营公司工作。
工作后两人常常加班到深夜才回家,并且一周只能休息一天,而且初入职场的落差也让二人的情绪很不稳定。
终于在高强度的工作了一年以后,二人吵架的频率愈发频发,最终因为职场潜规则导致了二人的分手。
小兰在与小明分手后,又经历了两次同样的恋爱经历,最后导致了她对感情的失望,随后她选择听从家长的意见,回家相亲,此时她父母开始在用婚恋传统(潜规则)去逼迫其他人。
而小明在分手后,工作压力依旧没有丝毫减轻,因为他的公司也遭遇了平台以“利-害选择”要求其公司减员增效的压力。
小明的工作压力及薪酬待遇开始减少。
随着盈利压力的逐渐增加,小明的老板开始在网上吐槽营商环境与平台类企业的不公。但同时也不得不,继续用“末位淘汰制”维持虚假的效率幻象。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明在这场恶性循环中逐渐丧失了斗志,随后他开始在网上输出抱怨与愤怒的文字。
但小明与小兰的状况并非个例,这个社会还有无数的小兰与小明。
这个群体中有人因为吃外卖年纪轻轻就落得一身疾病,有人因为长期加班导致过劳甚至猝死,也有人因为买到烂尾楼迟迟未交房,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有人整日在网上吐槽自己婚后生活的不幸,因为她老公经常加班,二人隔阂很深。
最终这些迥异的遭遇在网上化成轰轰烈烈的舆论洪流开始发酵,并最终达成群体共识:那就是这个社会对年轻人实在是太不友好。
而此时统计部门发布统计数据,发现生育率,结婚率骤然下降。
首先反应过来的是所谓的砖家,他们开始指责年轻人不能吃苦,身上有脱不下的长衫如何如何。
但最终在舆论的激烈的争吵中,还是将矛头指向了企业家阶层,认为他们是剥削的制造者。
这场轰轰烈烈的舆论结果,最终反馈至决策层,决策系统开始针对性出台相关政策调控市场。
此时,在潜规则的惯性下,新一轮的由“利-害选择”塑造的下一轮恶性循环开始。
终于在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中,潜规则还是降所有的损伤传递到最底层的年轻群体。
因此年轻群体开始达成“努力”不再意味着回报,反而成为被剥削的筹码的共识。
于是便不再奋斗,彻底躺平。
在此,其实不难看出在这个循环中,法家“利-害选择”思维塑造的潜规则,最终形成了一张无形的绞网,将每一个人都裹挟了进去,无论是ZF、企业、个人、还是家庭。
这张绞网笼罩下没有人能够幸免,也没有人能反抗,因为潜规则在不断地传递,最终大家只能随波逐流。
而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这个恶性循环的起点,其实也不难发现,是法家的思维,扭曲了原本应当公平正义的社会运行规则。
所以,真正造成年轻人躺平摆烂的根源,其实法家式的思维。
04
如何打破法家思维惯性?
Break the inertia of thinking
从历史经验来看,法家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极难根治的惯性思维。而想要真正的拯救躺平,摆脱法家思维的恶性循环,唯有以法治法
简单来说就是用法家思维手段,来整治法家思维制造潜规则的惯性。
这一点我们可以以前段时间社保问题引发的争议为例。
因为本质上社保问题遭遇广泛议论,就是法家“以利驱害”创造利-害选择的思想体现。
简单来说,就是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用潜规则替代《劳动法》明文规定的法律要求,比如私下签署不缴纳社保协议,用第三方外包的方式少缴或不缴社保,而员工为了保住工作也只能被迫接受。
而社保问题之所以会无差别的刺激到整个社会的敏感神经,原因无他,就是大家早已经习惯了潜规则的存在,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
一方面劳动者担心企业会再用潜规则形式在转嫁成本,自己到手的钱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企业则是因为潜规则的打破而叫苦连天。
而这时候,想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就必须以法治法,就是不断收紧法律的评判边界。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最高法7.31日适时发布《解释二》,而社会舆论则错误的理解为了强制全民社保。
与此同时,还有9.15即将落地的新租房条例,明明没有写明要对房东群体征税,但舆论却理解为房租要普遍上涨。等等。
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大家都习惯了生存在潜规则之下。
就像,近些年大家总会对经济大环境有很大的怨言一样,其实真正让人无奈的并不是经济周期本身的波动。
而是在每一个潜规则传递中,逐渐失去的“合理”二字!
所以,说一千道一万,想要真正拯救年轻人的躺平趋势,其实唯有不断完善规则与法治。
只有潜规则无处遁形,不再将最终的压力传递给年轻人,躺平才能真正得以扭转!
点个喜欢吧
点个赞吧
分享让更多人看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