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劳动节这天,宋任穷的女儿宋勤与周总理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这天晚上,是一片烟火盛景,她跑到周总理身旁,与周总理打招呼。
周总理没有子女,对于孩子却非常喜欢,当他看到宋勤跑到自己面前时,便想起之前与宋勤还曾见过一面,便亲切地与她拉起了家常。
当二人聊起宋勤未来计划如何,想要上什么样的院校学习时,宋勤却意外地向周总理告起了陈赓伯伯的状。
而周总理听了她的话后,丝毫没有为老战友陈赓做什么辩护,反而夸赞宋勤有出息!
宋勤出生的年代与现在的我们不一样,是在战火纷飞的时候出生的。
那个时候,她的父母是在一个普通破烂的窑洞中成的亲,而她出生之后,也立刻被放入箩筐之中跟着行军部队,这些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勤的性格,让她很勇敢。
而在随后的工作过程中,周总理也真的把宋勤所说的话记在了心上,并将宋勤的“状告”提给了陈赓,让他即刻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宋勤身上都有着怎样的性格和故事?她向周总理“状告”陈赓,又究竟是因为什么?
宋勤
一 宋勤的童年
1940年9月,宋勤在山西辽县129师的医院内出生了,然而这个时候,宋任穷为了抗日大计,行军前往河北平原。
宋任穷不可能为了女儿而中止部队行军,因此当时的孩子才刚刚满月,就被宋任穷夫妇装进箩筐,受了不少颠簸之苦。
一路上,宋勤饿得常常大哭,大家都不禁担心,这哭声会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如果暴露了可就麻烦了。
幸运的是,这一路上我军都没有被敌人发现,最终安全到达了河北。
此时战事如此紧张,总是这么带着孩子南征北战也不是办法,为了孩子的安全成长,宋任穷与妻子仔细商量了一番后,还是决定将五个月大的女儿托付给了河北老乡来照看。
其实在那个时代,许多革命子弟都是如此,他们被迫与父母分离,只能寄人篱下,过着得不到父母之爱温润的生活。
就这样,宋勤安安稳稳地在河北度过了两年,等到了抗战的胜利。可是宋勤依然没有与父母相聚太久,宋任穷将宋勤接到了保育院后,又立刻投入到了解放战争之中。
而在1947年时,解放战争已经打到了最紧张的时段,前方将士拼力革命,而将军子女们也被越来越多地送往后方。
聂荣臻将军此时正在后方进行援助,见到这种情况,他立即敏锐地向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王宗槐反映道,应该针对这些将军子女,成立一所子弟学校。这样一来,才能让干部们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在前方打仗。
于是这年三月,王宗槐便听从了聂荣臻的建议,为干部子弟们成立了荣臻小学,而年仅七岁的宋勤,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机会。
宋勤原本就有学习上的天赋,再加上她学习刻苦努力,因此在学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于1949年考入了北师大女附中。
可惜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宋任穷一直缺席了对宋勤的陪伴。
其实按照中央规定,像宋勤这样的干部子女原本是可以走读的,可是当时宋任穷正在积极支援渡江战役,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女儿,所以宋勤别说走读,连见到父亲一面也是难上加难。
所以平常的时候,宋勤只能去陈赓等叔叔伯伯家里住一住,生活中也逐渐习惯了没有父母陪伴的生活,对父母产生了隔阂。
其实宋任穷又何尝不知道自己亏欠了女儿呢?可是国家赋予他的重任,他是必须要履行的,没有别的办法。
出于对女儿的亏欠感,宋任穷有时也会忙里抽闲去看看女儿。比如有次他借着到北京开会的机会,到宋勤的学校去看望她。
可是已经许久未见,女儿对他已经很是疏离,相见的第一眼,不是互诉思念,而是尴尬对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宋任穷能够看得出来,女儿对自己是有一丝怨气的,毕竟她想让女儿到中南海西楼住上几天时,儿女几乎没有犹豫就拒绝了。
宋勤也并非没有与父亲团聚的意思,后来女儿也曾提出过希望与父母一同居住。可是当时已被任命为中央副秘书长的宋任穷,却没有同意让女儿过来。
原来在宋任穷看来,自己身份特殊,家庭条件又比普通子女好上太多,如果女儿回来,便会脱离工农子弟的生活。因此他对女儿道:“除了节假日可以在家吃饭,上学期间都要在食堂就餐。”
对于父亲的话,宋勤听后自然心里不会舒服,但是经历过这么多事的他,也能理解父亲的苦心——父亲毕竟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自己假如脱离了工农子弟,性格和心性都可能受到影响。
虽说如此,在宋勤的心目中,父亲依旧是有些独裁的,有时也会做些她不能理解的事情。
比如她毕业时,本来打算凭自己优异的成绩前往苏联留学,可是她的体检和政审明明都合格,父亲最终却不同意她出国。
宋任穷不仅坚决反对,而且还告诉女儿:要报效祖国,不一定非要在苏联,中国也是有许多知名高校可以选择的。
这件事,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宋勤都是想不通的,为什么?父亲为什么要阻止自己?国内有知名高校,妨碍自己去苏联留学吗?
在她眼里,如果父亲此时不干涉自己的决定,自己或许能攀爬得更高更远。
直到多年以后,宋勤似乎才慢慢能够理解父亲的苦心。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在这几年的发展中,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如果当时自己去了苏联,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变故。
宋勤一方面惊叹于父亲对未来的敏锐嗅觉,另一方面也更进一步地意识到,父亲对自己的爱。
当初父亲劝自己不要去苏联时,表情是那么严肃,语气是那么严厉,也并没有解释他的原因。但是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之后,宋勤才明白,父亲对自己是有爱的,只是这种爱要更加深沉和含蓄。
二.向周总理“状告”陈赓
而出生在军人家庭的宋勤,最终打算报考到一个卓越的军事院校,因为种种原因,她的目光锁定在了陈赓伯伯创建的哈尔滨军工大学。
可是这所大学,她是进不去的,因为这所大学只向男孩开放,而因为她是女孩的关系,所以不符合进入这所大学的标准。
于是她心里就产生了一丝疑惑和不忿——凭什么只有男孩子才能进入这所军事院校,像她这样成绩优异的女孩子为什么不能进去呢?
而在1959年5月,宋勤的父亲宋任穷被邀请到天安门城楼观看五一节的烟火晚会,宋勤一向活泼健谈,一看到周总理,便跑到了周总理身边跟总理招呼寒暄。
周总理看着她从小长大,一见宋勤过来,便亲切地问起她的情况。
当问到她想考入哪所大学时,宋勤却苦涩地告诉周总理,自己想要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但是这所学校却不招收女孩。
然后她撅起小嘴,生气地向周总理“状告”陈赓道:“我要向周伯伯反映情况,现在都在提倡男女平等,而陈赓伯伯的哈军工仍然只招收男生,这很不公平!”
见到宋勤竟然“状告”陈赓,周总理不由得笑了起来:“你这小妮子真厉害,敢状告你陈赓伯伯,有出息啊!”
而令宋勤意外的是,自宋勤状告之后,哈军工大竟然放出了招收女生的消息!而哈军工的招收时间,就在这一年的秋季,宋勤也是第一批入学女生中的一员。
三 宋勤的父母
如果不参加革命,宋勤的父母宋任穷与钟月林的人生线是不可能有交集的。
宋任穷,1909年生人,家乡是湖南浏阳,浏阳这个地方可谓是人才辈出之地,胡耀邦、杨勇、唐亮等我党
的领导同志及开国上将,都出生于此,因此也可以说,这个地方充满着革命传统。
1926年,宋任穷加入了共青团,并在同一年进入了共产党。后来,他参加了秋收起义和土地革命,还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党代表,团、师政治委员,红军干部团政治委员。
而钟月林则是1915年生人,并出生于江西的一个贫农家庭。小的时候,她本来被当做一个童养媳,但是大家谁也没有想到,她会在15岁时以一个革命者的身份成为了儿童团员,并一步步加入了共产党。
而宋任穷与钟月林两个人是在长征路上认识的,那时我党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转入长征,而宋任穷也是响应这一战略要求的红军干部之一。
他率领部队快速到达了皎平渡,还将追来之敌悉数埋伏消灭,可谓有勇有谋。
而在长征的过程中,他认识了未来会陪伴自己一生的爱人——钟月林。
钟月林被带进干部团后,便认识到了宋任穷。宋任穷是他们团的政委,钟月林一见到他,便对他印象极好。
宋任穷与她其实没怎么说过话,但是从他身上,便散发着一种不同常人的气质。宋任穷毕竟是读书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长征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竟然还能坚持自己写日记的习惯。
这让钟月林既佩服,又暗暗生出一丝爱慕。再加上团里都夸他优秀、正派,钟月林更是心里对他很是在意。
在这漫长的旅途中,两人经历了不少艰险,宋任穷对钟月林也很是关照,逐渐的二人生出了倾诉。
后来陕北会师之后,知道二人关系的贺子珍便想尝试撮合他们。
当钟月林听到贺子珍提到想要给她介绍对象时,不禁好奇地问道是谁,贺子珍便将“宋任穷”这个熟悉的名字告诉了她。
于是,很快的两人在陕北结婚了,大家都处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因此结婚仪式一切从简。他们没有搞什么新房,宋任穷的窑洞便是他们的家。
这间窑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里面只是一张土炕和宋任穷原本在用的铺盖,至于地上,也只是原本用的火炕炉子。
新婚这天的这间窑洞里,基本找不出什么新添置的用具,直到两人结婚后,宋任穷才“慷慨”了一番,将自己之前的三块钱拿了出来,用一头羊、烤烧饼等款待了各位同志一番。
只是这样快乐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钟月林便到无线电学校学习了,从学校毕业后,便被分配到延安电台工作。
而宋任穷那边,则被派往冀南地区,后来辗转变动,最终变成了一二九师的政治部副主任,一直在前线战斗,夫妻俩几乎没有什么见面的机会。
时间久了,钟月林不由得对丈夫十分记挂,她也想到前方与丈夫一同工作,可是当时在红军中,除了像朱德这样级别的领导人物外,其他人不准将妻子带在身边。
但钟月林没死心,而是找到了毛主席,希望毛主席能给她一些通融。
钟月林与毛主席很熟,而且她与宋任穷的婚事也是贺子珍撮合的,所以她要见毛主席本身倒是不难。
而毛主席对她俩的事,也表现得很通融,当时毛主席问宋任穷来信了没有,钟月林说有一个多月没接到信了。
不料毛主席忽然笑道:前方的女学生很多啊,会不会……
玩笑开完,毛主席便让秘书给前方发个电报,电报内容也亲自对秘书口述了一番。
不过一个多月下来,钟月林还是没有等到消息,心里也犯嘀咕了,按理说电报不该这么慢啊,难不成真是和那里的女学生……
但又过了一段时间后,钟月林终于收到消息了——毛主席安排她与其他一批要前往太行山的人一起前往太行。
那么,宋任穷为何一个多月没有回复电报呢?
原来这段时间里,宋任穷患了严重的伤寒,当时大家甚至以为他快没救了,已然做好了后事的准备,幸好老天爷眷顾,他才奇迹般地熬了过来。
而宋任穷没有回电报,是因为不想为了自己的原因破例,搞特殊让妻子过来。不过后来同志们都劝他,既然毛主席都批准了,又何必拒绝,宋任穷这才同意“破例”。
在这八年时光中,钟月林就这样与宋任穷一起互相陪伴,在冀南地区艰苦的条件下并肩战斗。
回忆当年的岁月时,2003年的钟月林笑着说:“苦,本身不是甜;但回忆苦,却使人有一番兴味,它使人更加珍惜今天的日子。那时,我们常把夫妻称为革命伴侣,男女在革命队伍里结合,为革命而结合,相互支持做好革命工作,称革命伴侣很有道理。”
四.宋勤与父亲彻底和解
宋勤如愿成为了哈军工大的一员,而在毕业之后,她进入了七机部二院上班。
但是那几年的中国,恰恰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宋勤刚刚体验到了劳动的喜悦,却不得不迎接一年后将要到来的灾难。
有一天,宋勤忽然被电话通知:宋任穷正在总参海运仓招待所,只有她被允许前往看望自己的父亲。
可是刚到招待所,宋任穷第一反应却是问女儿有没有带工业券。
原来宋任穷手头紧,但很想买一双布鞋,其实他手头紧,完全大可不必自己去买,因为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已经主动提出可以帮他买了。
但是宋任穷是讲原则的,他决不允许自己利用职位和地位谋利,哪怕只是一双普普通通的布鞋也不行。
至于为什么女儿一过来,他就要工业券,原因自然是这对他而言确实是一件特别要紧的事情。也就是说,哪怕面对一件如此要紧的事情,宋任穷也能坚持原则,其原则性可见一斑。
而借着这次父女相见的机会,父女二人久违地交了心,通过这次交心,宋勤又更进一步地理解了自己的父亲,当初郁结在心里的一些不解和埋怨,也在这一次交心中一扫而光。
因为对父亲一点一滴地增加和了解,宋勤越来越能理解到父亲的伟大,在她眼中,父亲或许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她更多的关爱,但内心深处是爱她的,而且父亲在做人这件事情上,永远是一个令她敬佩和尊敬的人。
所以在宋勤临走的时候,她特地笑着对父亲道:“爸爸,以后我每个星期都会来看您,帮您洗衣服!”
这句话,象征着在她心里与父亲彻底的和解。不过自此之后,她也没机会帮父亲洗衣服了,因为当她到时,都会发现父亲的衣服总是已经整理得干净整齐了。
编辑:小仙
责编:林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