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本泛黄的手稿,一张张密麻的笔录,记录了一位老人用四十年光阴奔走于鄂皖赣三省,只为留住黄梅戏最原始的记忆。
1989年的一天,湖北黄梅县一位老人颤巍巍地将最后一摞手稿整理完毕。这些手稿足足有两万余页,480余万字,几乎耗尽他毕生心血。弥留之际,他嘱咐家人:“我走后不放哀乐,用黄梅戏唱腔音乐为我送行。”
他就是桂遇秋,一位普通的黄梅戏工作者,却做了不平凡的事——让濒临失传的黄梅戏“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传统剧目重见天日。
01 艺术种子,苦难土壤中发芽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这里历史上天灾频繁。从1377年到1948年,黄梅共发生特大自然灾害103次,其中大水灾65次。
农民们不得不“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艺术的萌芽,往往诞生于最质朴的生存渴望。
黄梅戏正是在这样的苦难中孕育而生。从清乾隆年间的采茶歌到如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完成了从草台到艺术殿堂的百年跨越。
02 百年传承,经典剧目体系
“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是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总称。这一体系构成了黄梅戏的表演基础,涵盖了劳动、爱情、历史传说等多种题材。
三十六大本主要是整本大戏,包括《天仙配》(原名《董永卖身》)、《女附马》(原名《双救主》)等经典。
七十二小出则是小戏,包括《打猪草》、《夫妻观灯》、《蓝桥会》等生活气息浓郁的短剧。
这些剧目如同黄梅戏的“基因库”,保存了这门艺术的原始密码。没有它们,黄梅戏就失去了根脉。
03 孤身奔走,四十年抢救之旅
桂遇秋1934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一个农民家庭。他听着黄梅戏长大,凡是看过的黄梅戏,他都想方设法把唱本弄到手,精心珍藏起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组织全县知名老艺人听唱腔、录戏文、摸家底,记录了黄梅戏“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全部传统剧目。
“文革”期间,这些传统剧目三分之二灰飞烟灭。1978年,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的桂遇秋开始了孤身奔走抢救的旅程。
一辆破旧自行车载着他奔东跑西,一个掉漆的军用水壶伴着他走南闯北,一个过时的采访包跟着他走家串户。
04 三代接力,完成未竟事业
桂遇秋花了40年心血,将散失在民间的黄梅戏传统剧目全部搜集到手。共计黄梅戏传统剧目大本戏106本,小戏200出,共600余万字。
1999年12月,桂遇秋病逝。临终前,他叮嘱家人:“把我没有做完的事做完”。
他的儿子和孙子接力完成了他未竟的事业。2005年,桂遇秋的孙子桂也丹完成了《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填补了黄梅戏戏曲史上的一项空白。
05 文化根脉,传统艺术的血脉传承
桂遇秋一家三代的故事,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生动缩影。
他们守护的不仅是戏剧剧本,更是一种文化根脉。黄梅戏“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中,有许多取材于黄梅真人真事,如《告经承》《告坝费》等反映民间抗争的剧目。
这些剧目记录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一个时代的生动写照。保护它们,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
如今,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的舞台上,年轻演员们正排练新编《天仙配》。六十年严凤英站过的位置,现在由数字投影创造出星河璀璨的仙境。
但在这华丽蜕变的背后,是桂遇秋这样默默无闻的守护者,用一辈子的时间,在乡间小路上奔走,在油灯下抄写,留住民族文化的根。
黄梅戏从一人独唱的采茶调,到七人草台的“三打七唱”,再到百人交响的华丽乐章——这不仅是艺术形式的演进,更是中国民间文化顽强生命力的见证。
那些泛黄的手稿还在,那些动人的唱腔还在流传。
有多少人还记得桂遇秋这样的守护者?还有多少传统艺术等待我们去抢救?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接力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