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冬生教授
1992年开建的广东珠江虎门大桥,主航道桥为888米跨径的悬索桥,加劲梁采用扁平钢箱梁。在决定加劲钢箱梁采用工地栓焊还是工地全焊时,因为没有经验、而1988年完成的日本大岛大桥的钢箱加劲梁工地连接采用的是栓焊,所以,许多人都竭力主张工地连接用栓焊。
但钱冬生力主工地连接采用全焊,原因一是焊接工艺要求完全可以满足,二是可节约较多经费。最后,他的建议被采纳、节省开支1000万元以上。
这个一句话节省1000万的钱冬生,1918年12月23日出生于江苏镇江,是西南交通大学资深教授,著名桥梁工程专家、我国现代桥梁工程的开拓者之一,与茅以升和关宝树并称为“共和国桥梁三杰”。
除了前面说的珠江虎门大桥,钱冬生还曾参与南京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西陵长江大桥、丰都长江大桥、润扬长江大桥等名桥的设计或修建。
2016年9月1日,钱冬生成都家中安详辞世。值钱冬生先生忌辰,如去特选编其在2015年写的一篇文章“忆恩师茅以升先生”,以志纪念。
钱冬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左起:钱冬生、茅以升、罗河
茅以升先生曾经对桥有过一段朴实的描述:“造成的桥,就老待在那里,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不管日里夜里,风里雨里,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它不怕负担重,甚至超重,只要典型犹在、元气未伤,就乐于接受。”
这正是茅先生的人格写照。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家危难关头,茅以升先生主持修建完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公、铁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
“修桥、炸桥、复桥”三部曲的事迹,大家早已耳熟能详,但其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在大桥设计之初,先生就曾预感到战祸,为避免大桥为敌所用,建桥时即做好了炸桥的准备,在靠南岸第二号桥墩内设置了一个方形的炸药预埋孔。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时,隐约见日寇骑兵奔向桥头,先生断然下令起爆,并于当夜悲壮地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的誓言。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当时茅以升先生的母校“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曾地处唐山,以下简称唐山交大)的校舍被日军占领,院长孙鸿哲积劳成疾,病逝。
其时恰逢学校的主管部门由铁道部变更为教育部,铁道部对学校撒手不管,而教育部以尚未接手为由,对学校不闻不问。学校群龙无首,成为“三无”(无校舍、无经费、无校长)学校,濒临绝境。
1937年11月,黄寿恒、许元启等校友与各地师生、校友联络商讨,共同拥戴德高望重的校友茅以升先生为院长。在复校工作尚未得到教育部承认的情况下,1937年度的招生公告是以先生个人名义刊登的,标题为“茅以升招生启事”。凭借先生的崇高声誉,学校仍然招录了77名新生!
钱冬生和妻子李绮云
1937年12月,唐山交大辗转播迁,历经磨难,师生陆续到达湖南湘潭复课。1938年11月,日军逼近长沙,长沙守军执行“焦土政策”,自行烧毁长沙市区,迫使临近前线的唐山交大第三次内迁。
1939年1月28日,学校师生以“中国不会亡,唐院不会亡”的爱国爱校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历经3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跋涉1200公里,(从长沙)抵达贵州平越,于2月20日第3次挂起复院后的校名牌,正式复课。
我就是在这一时期慕茅以升先生之名,从交通大学(上海)机械工程专业转至唐山交大土木系学习的。在茅院长的带领下,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建设栋梁。
其中有姚桐斌、陈能宽2名“两弹一星”元勋,肖纪美、佘畯南等9名院士,勘测设计大师胡惠泉、社会活动家杨纪珂等上千名专家学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