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哪家影视公司能跟当年华谊兄弟的顶峰时光相提并论。
在2009年,它变成了国内第一个上市的娱乐企业,手里握有冯小刚、张纪中、周星驰等一线大牌,市值一度冲破800亿,光彩照人!
创始人王中军,毫不犹豫地斥资3.7亿买下了梵高的真迹,还花了1.85亿抢得毕加索的真画。
王中磊拥有好几处价值上亿的豪宅,女儿生日的时候,一瓶普通的红酒都能卖到5万元左右。
没人曾想到,曾经风光无限的华谊兄弟,竟会因为和周星驰的一份合同争议,跌到谷底。
不到四年时间,华谊就亏掉了64亿,市值缩水了接近九成。
现在再看华谊兄弟的败落,才发现早在兄弟俩“背叛”周星驰的时候,迹象就已经露出来了……
说到周星驰被背叛这档事,其实早在兄弟俩“出走”华谊的时候,问题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2013年春节期间,周星驰和华谊兄弟一块儿合作的《西游降魔篇》成为当年最受瞩目的“黑马”影片。
该片一经上映,票房表现直线上升,最后收入达到了12.46亿,刷新了当时华语电影的多个纪录。
谁也没想到,电影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投资的华谊兄弟和周星驰团队竟然因为“钱”这档事闹起来了!
要把这事讲明白,得从一开始双方谈妥的“合作细节”说起。
早在2011年,华谊兄弟就和周星驰旗下的比高集团达成了合作意向,共同打造《西游降魔篇》。
那会儿,华谊主要拿出资金,还搞定了后期发行,而周星驰这边主要负责创意和拍摄工作。
按照最开始说的,那票房的分成方式是按阶梯逐步分配的。
就是这么个意思,电影票房越爆,周星驰团队拿到的分成比例就越大。
比方说,票房在5亿以下的话,周星驰团队就按一个固定比例分成;如果突破5亿,那分成就变成8000万;要是能冲到8亿以上,比例还会再往上调一点。
那会儿大家都觉得这个方案挺合适的,毕竟票房越高,人人都能多拿点,也能督促周星驰的团队把电影拍得更精彩一些。
等到电影一上映,票房远远超过预期,麻烦也随之而来了。
原本应该属于周星驰团队的1.77亿,最后其实只拿到了一半多一些,所以他那边的团队找上了华谊,希望他们补齐剩下的8610万元。
但华谊不这么觉得,他们坚持自己是照协议严格算的,按这个额度分配,自己就该拿到这个数。
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问题到底是哪出错了呢?
——【“阴阳”合同】——
其实,麻烦就藏在那“口头协定”合同上面。
崴盈公司,说周星驰和华谊老板王中军之间也算是事先口头说好的,票房如果突破5亿的话,华谊还得多拿分红。
之后,两边用邮件沟通了分红这个事,最后还敲定了《补充协议二》。
周星驰团队觉得,既然已经说好了口头协议,又通过邮件确认了补充协议,那这个就算有效啦。
不过,华谊兄弟不同意,他们说《补充协议二》最后没有双方签字盖章,不能算正式的法律文件,还称那时只是洽谈,关于分歧挺大,没能最终达成签署。
华谊还表示,即使协议算是生效,分红的依据也不是总票房,而是他们实际拿到的票房收入。
双方各坚持自己的说法,聊了几回都没得出个结果,无奈之下,2014年头,周星驰那边的团队直接拿起诉状,把华谊兄弟告上了法庭,要求对方支付拖欠的分成钱,还得赔偿利息。
这事一曝光,娱乐圈里立马哗然一片,炸开了锅似的。
一开始,大家的议论大多偏向周星驰,毕竟他可是“喜剧之王”,粉丝一大把,很多人看电影也都是冲着他来的。
于是,一些网友就嘴快,说华谊“过河拆桥”嘛——电影靠着周星驰一炮而红,赚了不少钱,结果就不愿意多给分,那叫一个不厚道。
这起案子快审了两年,期间法院还多次安排双方调解,可都没啥成效。
直到2016年,法院才做出了一审判决,结果显示华谊确实得赔偿周星驰团队一部分款项,不过金额远比不上他们要求的“数千万”,只有几百万元左右。
最终华谊赢得了全部胜诉,虽然官司告一段落,但这件事对两边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华谊兄弟遭遇挫折·】——
华谊“一走了之”名声一传开,许多导演和演员跟他们合作时都变得更加谨慎,小心翼翼地把分成的条款撂得特别细。
其实,这已经不是华谊第一次跟那些顶尖的创作者分道扬镳了。
早在2010年,冯小刚因为《唐山大地震》的分成问题和华谊之间闹得有点不愉快,只是当时没引起太多关注。
跟周星驰有关的事情之所以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它发生在华谊成长的那个特殊时机。
那会儿华谊正打算摆脱单纯的影视公司定位,想着转型成“去电影化”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搞实景娱乐、游戏、互联网金融这些新兴领域。
他们一共出手——斥资19亿买下了游戏公司银汉科技,花了10.5亿收购了冯小刚的东阳美拉,再加上用10.8亿拿下了包括Angelababy等明星持股的东阳浩瀚。
这些高溢价的收购基本都签了对赌协议,表面上像是确保了利润,实际上却埋藏着一堆商誉爆雷的风险。
在2016年,华谊兄弟的营收有接近10%的减少,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首次出现亏损,金额超过四千万。
到了2017年,华谊兄弟靠《芳华》《前任3:再见前任》等热门影片,虽然让业绩稍微好点,但这个好转也就维持了没多久。
从2018年起,华谊兄弟的业绩又一轮急转直下,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从2018到2021这段时间里,华谊兄弟累计归属于母公司的净亏损超过64亿元,公司陷入了严重的资金困境。
为了走出财务的阴影,华谊兄弟也算是拼命想想办法自救了一把。
他们再次踏入“电影行业”,在2021年,华谊兄弟推出了《你好,李焕英》,凭借贾玲出色的表演,票房一路高涨,最终突破了54亿大关。
电影的火爆从某种程度上帮华谊兄弟缓解了财务上的困境,也让公司重新燃起了一线希望。
之后,他们又大规模开启了股权融资的大门,打算通过定向增发等手段来补充资金链。
2020年4月,华谊兄弟提出了定增计划,准备融资不超过22.9亿元,用于增加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
不过,因为市场状况的变动加上公司自身的因素,这次定增方案经过几次调整后,最终在2024年8月宣布失败。
截止到2023年,华谊兄弟差点就要退市了,它的总市值从曾经接近900亿元的高峰,直掉到不到50亿元。
实控人王中军和王中磊几次被列为被执行人,为了让公司还能继续走下去,他们只能靠卖画、卖房子来维持公司运转了。
这就把之前花大价钱买的画和纪念品都给赔了个底朝天。
回头想想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也是给产业敲响了警钟——合作前把话说死,合同写得越详细越稳妥,比起赚了钱最后闹得不欢而散,靠谱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