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瓦那老城一家餐馆里,菜单上写着龙虾35比索,我还以为是35美元,接着服务员跟我说那是35古巴比索,相当于1.5美元,我心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这个价钱是真的吗?
等我真正深入古巴生活后发现,这个看起来简单的价格背后,藏着很复杂的经济体系和社会实际,要是真想了解古巴,你得体验三种最正宗的生活场景。
体验一:双重货币制度下的“魔幻现实”
在古巴最让人搞不懂的不是朗姆酒,而是货币体系。
我第一次去银行换钱的时候就犯迷糊了,柜员问我:“你要换CUP还是CUC?”我满脸迷茫,心里想:这都是啥?
“CUP是古巴比索,供当地人使用,CUC是可兑换比索,给外国人和旅游业用。”旁边一位懂英语的当地人解释说。
更绝的是汇率情况,1CUC能换25CUP;可在黑市,没准儿是1比30甚至1比35,这就意味着,同样一瓶可乐,在国营商店用CUC买得花2块钱,用CUP买就只要几毛钱。
我住的民宿老板Maria直接跟我说:“你们外国人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价格和我们完全不一样。”
这种双重货币体系造成一种奇怪的情况:古巴人在自己国家反而很难买很多东西,我看到Maria的儿子想买一双耐克鞋,那鞋要60CUC,相当于他两个月的工资。
“这公平吗?”我忍不住问Maria。
她苦笑着说:“什么是公正?我们已经习惯了。”
这次个人体验让我发现,经济制度的复杂程度比我想的要高很多,在古巴钱不只是用来交换的,还是划分社会阶层的方式。
体验二:国营商店里的“计划经济活化石”
要了解古巴,你得去趟当地人买东西的国营商店。
我跟着邻居阿姨去她常去的一家公办超市,货架上的货可真少,除了大米、豆子、食油这些基本的,别的几乎没什么。
“牙膏什么时候有?”一个顾客问售货员。
“不知道,可能下周,或者下个月。”售货员冷淡地说。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购买流程,每个古巴人都有个“配给簿”,那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每个月能买的商品数量:大米是7磅、豆子是1磅、食用油半升啥的。
我问那个阿姨:“这些够吃吗?”
“怎么会够?”她摇摇头,“这只能撑半个月,剩下的得去自由市场买,价钱贵很多。”
在收银台那儿,我看到一幕让人难过的场景:一位老人拿出皱巴巴的纸币,仔细数着要买的每一样东西,就怕花超了钱。
这类计划经济遗留下的东西让我犯寻思:商品供应赶不上需求时,配给制到底算是保障公平的办法,还是限制自由的桎梏?这事儿不同的人或许有不一样的想法。
体验三:私人餐馆(Paladar)里的“资本主义初期那种样子”
古巴最有趣的现象之一,是私人餐厅的存在。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居然允许私人开餐厅,这本身就挺奇怪,我去了几家有名的Paladar,每家都让我重新认识古巴。
其中有个餐馆老板卡洛斯跟我说,他以前是工程师,月薪二十五美元;现在开餐馆,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一千美元。
“政府不管吗?”我好奇地问。
“控制是有界限的,我们就12张桌子,只能雇家里人,而且税还挺重。”Carlos解释说,“不过比在国企混日子强点。”
在另一家餐厅,老板娘露西娅更直接地说:“古巴正在慢慢变化,政府明白光靠计划经济不行了,但变化很慢,很小心。”
这些私人餐馆就像古巴经济转型的一个例子:一边是严格的政策限制,一边是旺盛的创业热情,在这样的矛盾中,新的商业模式艰难地出现着。
深层思考:制度惯性与变革渴望的博弈
三种体验下来,我对古巴有了更复杂的认识。
这个国家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关头,老一辈习惯了计划经济带来的那种保障;年轻一辈,盼着能有更多的自由跟机会;双重货币体制、配给制、私人经营有限放开这些情况,全都是这类矛盾的体现。
在哈瓦那的海滨大道里,我遇到一个20岁左右的古巴青年,他跟我说:“我们这代人不想再走父辈的路,但也不知道要往哪里去。”
听到这话,我就想起古巴的老式汽车:那些50年代的美国车现在还在马路上跑,虽说换了好些个零部件,外壳还是老样子,但里头可完全不一样了。
历史包袱与现实需求的纠缠
古巴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它的国际处境上。
美国长期封锁让这个国家得自己养活自己,不过也限制了它和外界正常交流,我遇到的很多古巴人对这事都有复杂的情绪。
“封锁对咱有影响,”一个出租车司机说,“但也保护了咱,你看看别的拉美国家,都被美国公司控制了。”
另一个人有不同看法:“封锁是政府找的借口,我们本来能发展得更好。”
古巴社会内部存在观念上的交锋,到底是要坚持自己独立去走发展的道路,还是更开放地去接纳全球化?
普通人生活中的智慧与无奈
在古巴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普通人有让人佩服的生存智慧。
维修店里,技师们能把任何看似没用的电器修好,“要是没零件怎么办?”“自己做。”一位修理工笑着说。
因为物资短缺,古巴人那创造力和坚韧劲儿就上来了:他们拿肥皂盒当音箱使,用废铁弄自行车,用各种你完全想不到的材料去对付生活里的难题。
但这种智慧背后也有无可奈何,我看到很多年轻人在考虑怎么离开古巴,去美国、西班牙或者别的拉美国家找机会。
我问一位打算移民的工程师:“你不想待在古巴吗?”
“我喜欢这个国家,但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过我那样的生活。”他说得挺平静,不过眼神里有复杂得说不清楚的情绪。
从古巴回来后,朋友们问我有啥感受,我每次都说:“没法用一句话说清楚。”
古巴不是完美的地方,也不是地狱,它是个充满矛盾的地方:有让人敬重的坚持,也有让人无奈的困难;有制度带来的公平,也有限制造成的压抑;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经济发展的缓慢。
也许这就是真实世界的样子: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在很多约束下努力生活的普通人。
在古巴有三种经历,让我明白的不只是关于这个国家的知识,还有领会复杂情况的心态,当我们面对任何一个社会现象时,都应该避免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去了解它背后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困境。
最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要做的选择,作为外人,我们能做的不是说三道四,而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和学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