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火了千年的 “辟邪顶流”,为啥成中国人的守护神?
《黑神话:悟空》刚掀起全网热潮,游戏科学便抛出重磅消息 —— 新作主角既非哪吒也非杨戬,偏偏选中了钟馗!这波出人意料的选择,让不少人忍不住好奇:钟馗到底啥来头?这个黑脸大汉,凭啥能稳坐 “辟邪顶流” 的位置,甚至跨越千年仍被人铭记?
若论钟馗在文化圈的身份,道教早已给了他 “官方认证”——“赐福镇宅圣君”。他的造型自带 “威慑力”:豹子头、铜铃眼,铁青脸庞上满是胡茬,一手拎着宝剑,一手挂着葫芦,模样虽显粗犷,气场却足以让妖魔鬼怪腿软。更厉害的是,他还有 “万应之神” 的称号,求福得福、祈财来财,堪称古代版 “万能锦鲤”,老百姓对他的信赖可见一斑。
追溯钟馗的 “发家史”,最早能到商周时期。那时有位叫仲虺的巫师,因求雨极为灵验,老百姓便用 “仲虺” 代指所有巫师。可传着传着,“仲虺” 的发音渐渐走了样,变成了发音相近的 “钟馗”—— 就像如今 “张伟” 偶尔被喊成 “张三”,一场口误竟意外造就了一段神话。
到了先秦,钟馗的渊源又多了一层硬核依据。《周礼》中记载过一种叫 “终葵” 的辟邪玉器,清朝学者顾炎武经过考证,明确认定 “终葵” 就是钟馗的词源。也就是说,钟馗最早是以 “辟邪法器” 的身份存在,后来慢慢 “升级” 成了神仙,这跨界跨度,在神话人物里也算独一份。
晋代时,钟馗的形象进一步丰富。《洞渊神咒经》中首次出现 “钟馗打煞” 的记载,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和孔子、武王组队 “降妖”:孔子拎刀、武王捆妖,钟馗负责终极补刀,这般阵容,放在古代就是 “顶配捉鬼天团”,也让他的 “辟邪能力” 有了更具体的传说支撑。
真正让钟馗走上 “神生巅峰” 的,是唐朝。敦煌出土的《钟馗驱傩文》,清晰记录了他在乡傩仪式中的 “C 位地位”—— 老百姓跳傩舞时,会唱着 “身穿铁甲戴铜盔,魂身裹着豹皮围,朱砂染就赤红面,人人都说钟馗来!”,那热闹场面,比现在顶流爱豆的演唱会还要火爆。当时,神兽白泽还常和钟馗搭档出场,俩 “神仙” 堪称辟邪界的 “凤凰传奇”,只不过后来白泽渐渐淡出,钟馗却一路火了下去,正应了 “坚持就是胜利” 的老话。
这份对钟馗的信仰,即便到了现在也未消散。在江西萍乡石洞口村,至今还保留着跳傩舞的习俗,而祖辈传下的规矩里,领舞的必须是 “钟馗”。因为钟馗出场太过频繁,当地人干脆把傩舞直接叫 “跳钟馗”—— 这就像广场舞领队成了社区标志性存在,足见钟馗在民间的深入人心。
北宋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给钟馗的 “身份” 来了次 “官方盖章”:唐玄宗做噩梦时遇见小鬼作祟,钟馗突然登场,几下就制服了小鬼,保住了唐玄宗的安危。正是这段传说,让钟馗从民间信仰里的 “辟邪神”,正式升级为官方认可的神仙,地位更稳固了。
可话说回来,老百姓拜钟馗,真的只是因为 “迷信” 吗?其实不然。古代百姓日子艰难,天灾人祸、疾病饥荒随时可能夺走生活,心里的恐惧需要一个出口,而钟馗就成了最好的 “精神寄托”—— 他的黑脸再吓人,也比 “半夜鬼敲门” 的未知恐惧强。即便到了现在,有人走夜路心里发毛时,不也盼着能有个 “随叫随到的守护神”?这哪里是迷信,分明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 “求生欲” 与 “安全感渴望”。
钟馗能火千年,从来不是因为他 “能打”,而是因为他戳中了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 无论古今,谁都盼着有个 “专治不服” 的守护神,能帮自己挡住生活里的 “妖魔鬼怪”。如今游戏科学选择钟馗作为新作主角,或许正是看中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下次再看见钟馗那副黑脸模样,别只觉得他 “凶”,要记得,那是老祖宗们跌跌撞撞闯人间时,为自己、也为后人点起的 “精神长明灯”。
本文旨在传递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主流旋律,无任何不良引导。若存在侵权情况,敬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改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接下来请朋友们欣赏一组沃唐卡编号为173-198191的文殊菩萨唐卡: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