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遗憾也很不解,昨天关于那起家暴案件的文章竟然也被删除掉了。
想不通到底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捎带着再次对某道手续进行鞭挞,又或者这样的悲剧不应该揭开么。
愤怒如潮水,一次次拍打着人性和良知。
25岁的阿昭死了,警方鉴定为“钝性外力致颅脑损伤”,而某综合医院最初给出的死因竟是“心梗”。
从那一刻起,人们的愤怒不再只是针对一个杀人者,而是针对一整条纵容暴力、掩盖真相、吞噬生命的链条。
愤怒之一:家暴不是“家务事”,而是被轻视的谋杀预告
阿昭的社交媒体里,孩子笑脸、家常饭菜与深夜的淤青自拍交替出现。
她曾告诉朋友“忍忍就好了”,出门只能穿长袖遮掩,相关求助平台却找不到她的一次正式记录。
这不是“她没说”,而是“她说了也没人真当回事”。
故意伤害、故意杀人换个称呼叫“家暴”,家暴又被翻译降级成“家庭矛盾”,一次次大事化小,最终让恶无限放纵,直至升级为命案。
愤怒的是,规则本可以在任何一次敲门时拦住拳头,却放任它最终变成凶手。
愤怒之二:杀人者背后的“共犯家庭”
案发凌晨,于某用铁棍击打对方腰部,又抓着头发往地上撞,致其颅内出血、腰椎断裂。
随后,他和长辈将孩子带离现场,拖延十小时才送医,其母甚至试图毁灭痕迹。
这不是一个人的恶,而是一种“家庭合谋”。
家庭成为私设公堂,法律退位,暴力被默许。
愤怒的是,本应教人向善的“家风”,在这里成了杀人灭口的帮凶。
愤怒之三:阴影下的“程序黑洞”
于某是某基层单位的合同人员,其长辈在本地亦有人脉。
所在单位反复强调并非编制,只是第三方干杂活的普通身份,如此强调还有意义吗?
医院先写“心梗”就已经暴露了所有的不堪,幸好案件被上级指定异地办理,或许只有异地才能揭开蝇营狗苟的盖子,才能让草菅人命者全部得到惩罚。
人们愤怒,不只是因为一条生命逝去,而是担心这起案子会不会被异化成一纸“意外死亡”证明?
阴影缠绕下,这种愤怒和担心并非多余。
愤怒之四:对“自我牺牲”的集体催眠
阿昭婚后当全职妈妈,想买一件喜欢的衣服都怕被责骂。
她把所有希望押在“完整的家”上,可是伴侣出轨,自己没有经济能力,还时刻生活在暴力阴影之下,女性的卑弱被发挥到了极致。
为了对方前途牺牲学业,为了孩子隐忍暴力,舆论曾一遍遍歌颂这种“贤妻良母”式的奉献。
如今回头看看,这更像是一套精准的驯化术——让女性自动交出身体、尊严与逃离的资本,把婚姻变成单方面的无期徒刑。
阿昭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愤怒之五:三岁孩子目睹母亲死亡的“代际诅咒”
案发后,监控里三岁的孩子趴在已经没有呼吸的母亲身体旁大哭,这一幕让愤怒到达峰值。
我们不仅没能保护一位年轻的母亲,还把一个童年撕成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更残酷的是,施暴者正是孩子的生父,帮凶正是孩子的祖母,未来他如何理解这个家,如何相信爱与安全?
愤怒如果只停留在热搜,很快会被下一条热搜淹没。
关于家暴制造的灾难已经数不胜数,不能仅把希望寄托于女性的觉醒和强大,社会做什么,规则做什么、相关平台做什么,需要给出具体方案,而非麻木不仁、无所作为。
这起暴力案件后,如果依旧把家暴当“情感纠纷”,依旧让阴影、血缘、金钱层层稀释正义,那么下一个阿昭随时可能出现。
人们此刻的愤怒,不只是为了阿昭,更是为了在每一个普通屋檐下,任何一个还想活下去的人,以及这个社会的文明和体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