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成都高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50升油箱被加67.96升汽油”事件的调查结果:车主被多收200元属实,但原因并非人为作弊或油箱容量问题,而是加油机软硬件及数据交互故障导致重复计费。
具体来说就是,员工没错,消费者也没错,设备还是没错,只是后台系统将上一笔交易的27.18升错误叠加到本次交易中。
经过排查,涉事加油机自2025年6月检定以来的2863笔交易中,仅此一笔异常,且设备铅封完好、操作规范。
不过这份通报也引发了很多人的质疑声,有这么巧么?就这么一起么?这背后其实是整个加油行业的信任雪崩。
![]()
涉事加油机铅封完好、检定合规,硬件看似无懈可击。
但现代加油机早已是复杂系统,计量芯片、税控模块、数据通信链路环环相扣。
这次故障恰发生在数据从计量微处理器向后台传输时,因软硬件兼容问题导致27.18升历史数据被错误叠加。
换句话说,传统检定只查流量计误差和铅封完整性,对数据传输、系统兼容性等软件问题缺乏有效监测手段,在数据流“暗病”面前是束手无策的。
![]()
你想,2863笔交易仅1次异常,刚巧这次异常就被发现了,那群众就会质疑,还有没有没发现的数据异常呢?
如果当前的监管体系没办法捕捉瞬时数据紊乱,那消费者实际上就是在赌运气了。
![]()
车主杨先生当成质疑的时候,加油站以“油枪数据为准”拒绝解释。
没有现场复核流程,消费者无权调取加油机实时日志,也无法查看监控回放,证据链完全掌握在企业手中。
如果不是车主坚持报警并留存小票,那故障真相可能永远被压下来了。
进一步说,加油站初期态度强硬,舆情发酵后才以私人名义退款。
这种先抵赖后灭火的危机公关,暴露企业将投诉视为“麻烦”,而不是系统风险信号。
![]()
中石油虽然最后道歉了,不过周期拖得非常的长,这就让消费者一直处在弱势地位,给人很浓的店大欺客的感觉。
大家可以换位思考一下,普通车主需先报警、再投诉、后配合三次实验(原车原枪测试)才能讨回200元,这是多大的维权成本。
而且如果没有舆情压力,又有多少企业会真正的认认真真去配合消费者维权活动。
![]()
企业的官方声明里面,声明称“给客户带来不好体验”。
这其实不是体验的事情,而是信任的事情。
把重大计量事故轻描淡写为“体验不佳”,并没有承认对公众信任造成的伤害。
前有比加油站初期冷硬的机器无错态度,后有道歉信的避重就轻,虽然企业承诺“加强设备管理”,但还是没有说明如何升级数据校验机制,这就给公众一种诚意不足的感觉。
如果只是更换单台设备,而没有重构系统审计逻辑,那同类故障仍会随机爆发。
所以车主本人被多收的200元已经赔付,但公众期待的“安全感赔付”却是缺席的,责任人有没有处理?加油枪实时故障率有没有公开?第三方数据存证平台有没有设立?这些才是真正应该回答的问题。
![]()
技术的尽头不是绝对正确,而是犯错之后,我们仍敢把油箱交给下一枪。
所以这次的事件,不应该只针对「这一笔」来进行调查,而是应该让公众看到一个系统性排查的思路和计划。
其实我一直觉得,发生类似的情况,对中石油来说不是坏事情。
处理漂亮,透明公开,敢于承认错误,愿意自我纠正,方案拿出来,反而可以赢得大众的信任。
加油是个高频率的行为,开油车的人基本每周都会去,这就是高信任的交易动作。
其实老百姓也是讲道理的,知道那么大的企业那么多的加油站,不可能完全不出错,重要的是你到底有没有诚意去面对问题。
想要把事情按下去,那就是在摧毁信任;而把事情处理的清楚,就是在重构信任。
两者之间,天壤之别。
各位大佬觉得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