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高考成绩出来的那天,我看着他紧绷的嘴角,心里咯噔一下。552分,我以为他会松一口气,没想到他斩钉截铁地说:“爸,我要复读。”
作为一个父亲,更作为一个见过太多案例的心理咨询师,我知道这句话背后的重量。高三这一年,我亲眼看着他靠安眠药入睡,靠咖啡提神。作为一个父亲,我的第一反应是:不能再让儿子受一遍这样的苦。
于是,我动用了所有“专业资源”,请来最好的报考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份志愿方案。当得知儿子被汕头大学医学院录取时,我莫名欣喜,好像帮儿子找到了一条不用再去面对高三压力的出路。
但儿子的犹豫和纠结让我愣住了。于是,在我再三邀请下,我们一起开车5小时来到了汕大。走在美丽的校园里,儿子的纠结好像少了一些。游历过程中,儿子也加了汕大医学院的新生群,还加了不少师兄的微信。我隐隐觉得,好像离我的目标又近了些。
回到家,儿子只是淡淡的说了声,“谢谢这次的旅游,我很开心”。但后续,儿子又陷入了纠结中,感受着他的纠结,我也痛苦异常。
我把自己在家里“硬控”了三天。直到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一个专业助人者,我却在用专业知识说服自己的儿子;作为一个父亲,我口口声声说为儿子好,却没有真正倾听他的想法。
第二天,我对儿子说:“放下我和你妈妈的意见,就问你自己:你想要什么?只要你自己清晰、坚决,无论你做什么决定,爸爸都支持你。”
最后,儿子依然选择复读。当接到儿子电话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失落,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释然。原来,真正需要跨过这道坎的,不是儿子,是我这个当爹的。
![]()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
父爱的误区
我们总以为给孩子铺好路就是爱,却忘了真正的爱是相信孩子有能力走好自己的路。作为一个父亲,我差点用“为你好”剥夺了儿子成长的机会。
2. 权威的枷锁
无论是作为父亲还是心理咨询师,我都太习惯于提供“标准答案”。但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该书写自己的答案。
3. 对价值感的追求
当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或想法必须放弃时,无可避免的,我们会生出“无力感”,就好像自己没有了价值,“我好没用”这一关,是我们必须自己去跨越的。
4. 信任的力量
当我终于学会完全信任儿子时,我发现他比我想象的更加成熟、更有担当。这种信任,反而让他更加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选择。
现在,看着儿子为复读全力以赴的模样,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最好的父爱,不是做孩子的引路人,而是成为他的守望者。不是为他遮风挡雨,而相信他可以经历风雨。
纪伯伦的诗写得多好:“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所生的儿女。”这一次,我不是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而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真正读懂了这句话。
作为父亲,我们的伟大不在于永远正确,而在于有勇气承认错误;不在于永远强大,而在于敢于展现柔软。这一次的“认怂”,是我作为父亲最骄傲的成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