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邓巴(Robin Dunbar)在“社会脑假说”里提出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猴子抓虱子 = 社会联结的原始方式。灵长类动物要生活在群体中,就必须维系复杂的社会关系,而最基础的办法就是 grooming ——梳理毛发、抓虱子。
问题在于,grooming 是 一对一 的,耗时而低效。群体规模一旦扩大,成本就会迅速飙升,关系网络也难以维持。邓巴由此推算,人类大脑的新皮质容量,大约对应 150 个左右的稳定关系上限,这就是著名的“邓巴数”。
那么,人类是如何突破这个上限的?答案是:语言与叙事。
语言是“心理抓虱子”,能一次维系多人关系;而叙事则是规模化的社会胶水,把零散的闲聊升级为“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存在、未来会如何”的结构化故事。叙事让人类能在超越邓巴数的规模上共处,甚至组成国家、联盟、文明。
我曾经说过:模因是叙事的碎片,而叙事是一整套 结构化的故事,它提供意义、合法性和方向感。叙事不仅仅解释现实,它还能动员资源,塑造制度,决定历史走向。
如果要展示叙事的系统性力量,最典型的舞台莫过于冷战。那不是单纯的军备竞赛,而是一场叙事的全面对抗。
美国的叙事:“自由世界 vs 极权主义”
“市场经济 → 繁荣与民主”
以美国梦、好莱坞文化、消费主义作为软实力
苏联的叙事:“社会主义阵营 vs 资本主义剥削”
“计划经济 → 平等与未来”
借助工人阶级解放、红色国际主义进行全球动员
核武器只是表层威慑,真正决定合法性与动员力的,是两套叙事的正面交锋。
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被反复讲述,但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叙事,不是背景,而是武器;不是附属,而是历史本身。
我们来看这幅我在大都会博物馆亲眼见过的作品——杰克逊·波洛克的滴画。
我私下管它叫“酱油画”。为什么?因为他那种把颜料一滴一滴甩上去的方式,我在家也试过,发现最好用的工具居然是餐馆里常见的那种大支装酱油、蚝油瓶子——瓶口是尖的,正好能精准地“滴”。
那么,波洛克的成名真的是因为画得“好看”吗?你觉得这些线条真的是审美意义上的漂亮吗?其实未必。它的意义并不在于视觉愉悦,而在于他背后承载的叙事。
波洛克的滴画,是冷战时期文化叙事的一部分。当时美国需要一个艺术上的“自由象征”,用来对冲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宣传性绘画”。波洛克的作品被包装成“自由世界的艺术”,他的创作方式被叙事化为“个人表达的极致”,是“民主自由精神的象征”。
所以波洛克不是单纯靠线条和颜料成名,而是成为了一块“叙事战场的切片”。他的画布,既是抽象的涂抹,也是美国对外文化宣传的武器。
在说下去之前,说一条我认为重要的知识:反身性
反身性(Reflexivity) 是理解叙事、制度和市场循环的关键。由索罗斯提出,它指出:人类的认知和叙事并非对现实的被动映照,而是会反过来塑造现实,形成认知—行动—现实的循环。社会与市场因此不是静态的“镜子关系”,而是动态的“自我实现或自我破坏的预言”。比如多数人相信房价只会涨,就会积极买房,推高价格,进一步强化这种信念,直到泡沫破裂。结论是:市场价格不是基本面的镜像,而是叙事与制度共同作用下的反身性产物。
事情说到人人都相信的程度,就让人人把这件事情做成真的了。
好,继续说我的,我对于叙事的重点个人看法在于:
1)不要纠结叙事的真假
2)理解叙事,看穿叙事,成为叙事,创造叙事
虚的叙事能不能成?能成。所谓“虚叙事”虽然在当下往往无法完全兑现,但它依然具备强大的动员力量,能够集中资源、凝聚信念,并在长期作用下转化为现实的成果。这种情况常见于战争、国家建设、科技竞赛等高风险领域。
例如,“美国梦”就是典型的虚实交织。它宣称任何人只要努力就能获得财富与自由,然而在现实中,大部分移民仍然贫困且受歧视。但正是这种叙事吸引了全球移民和资本,形成了美国独特的劳动力与市场优势,并在数十年后催生出真实的经济奇迹。换句话说,即便包含大量虚的成分,它仍促成了美国的崛起。
科技竞赛亦是如此。苏联最早把人类送入太空,并将其塑造成制度优越的象征;美国则把“登月”包装成国家必胜的目标。事实上,当时登月的风险极高,更多是政治叙事上的冒险。然而,正因为这种“虚得很大”的目标,美国才得以动员海量资源,最终真的完成了登月壮举。叙事反过来成就了技术。
哎等等?登月真的成功了吗?
2002年,西布雷尔当面对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要求他“把手放在圣经上,发誓自己真的登月过”。当然巴斯没理他,他可是《玩具总动员》里巴斯光年的化身,代表了一代人的美国精神。登月是真是假还重要吗?
所以,咱们猴子��是真的离不开叙事。人类社会是靠着一个又一个叙事维持、更新、演化的。
现在做几道题(直接问AI):
资本主义是叙事还是一种实在的制度?
钻石这套叙事是真还是假?
什么时候叙事需要换了,没换会发生什么?
继续说,科技从来都是裹挟着叙事前行的。蒸汽机是“人类第一次解放肌肉力量”的叙事,电力是“点亮文明”的叙事,互联网是“让世界更平”的叙事。今天轮到 AI,它也必须讲述一个能动员资本、人才与制度的叙事。
而在这一轮,美国抛出的就是 “星际之门计划(Stargate)”。
这个名字不是随便起的。它甚至是由本国最大的那只…….人物亲自在白宫宣布,背后有一整套极为娴熟的包装:名字来自科幻经典,隐喻是“通往未来的门”,说法精准击中了大众心理与文化想象。这不是单纯的技术发布,而是 叙事工程。它背后运作的是一支深谙传媒逻辑、文化符号、战略沟通与民众心理的团队。
AI 的叙事方式,就是把技术框架包裹在宏大的文化隐喻里:它不只是算力与模型,而是“文明即将穿越的入口”。
理解叙事,看穿叙事,成为叙事,创造叙事。
为什么没人教导你看穿叙事?
学校从来不教这类内容。因为叙事本身就是维持秩序的工具,如果人人都能随时看穿叙事,它的动员力就会迅速削弱,整个社会秩序也会随之动摇。因此主流教育、媒体和制度设计,更倾向于训练人们“进入叙事”,而不是“拆解叙事”。
叙事的力量需要一种“沉浸感”才能发挥作用。一个故事之所以能调动人群,是因为大家身在其中却不自觉。如果每个人都带着解构的眼光去参与,叙事本身就会失效。因此,社会机制默认培养的是“信叙事”的能力,而不是“看穿叙事”的能力。
看穿叙事往往被视为危险。对个人来说,这可能带来犬儒感,让人怀疑一切,进而失去行动的驱动力;对权力来说,看穿叙事则可能意味着挑战合法性,直接威胁既得利益。所以无论是教育体系、宗教传统,还是企业文化,都不会主动把这种技能当成公共课程传授。
最后,祝你练就一双看透叙事的火眼金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