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管我,我越烦你,越不愿意学习!你能不能别再管我了!”
面对孩子的怒吼,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既心痛又困惑:
为什么自己耗尽心血、全心付出却换来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越替孩子操心,孩子反而更叛逆疏远?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概念:“good enough mother”,足够好的妈妈。
后来被心理学家布鲁诺·塞利转化为“足够好的父母”的概念。
足够好的父母,不会太操心自己的孩子,而是只给孩子提供安全、自由探索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发展出健全的人格。
不过度操心,是为人父母最高级的智慧。
01
过度操心孩子,会消磨掉孩子学习动力
李女士的儿子今年初二,最近半年,孩子突然厌学,整天沉迷游戏。
找到我时,她泪流满面:
“我辞了工作,全心陪他读书,每天监督他写作业,周末送他去辅导班,他怎么会变成这样?”
我找了个机会问孩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孩子沉默良久,低声说:
“我好像在为我妈读书。每次考试,她比我还在意分数。考好了,她到处炫耀;考不好,她整天唉声叹气。我觉得我活着的意义就是考试。”
这种情况很常见。
![]()
父母过度操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就会逐渐失去内在的学习动力,变得厌学。
为什么这么说呢?
心理学中,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的核心是“自我驱动”:
孩子因为好奇(“为什么树叶秋天会变黄”)、探索欲(“这道数学题还有别的解法吗”)、成就感(“我居然自己读懂了这段英文”)而主动学习,此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外在动机的核心是“他人驱动”:父母过度关注成绩时,不自觉地就会给孩子各种外在的奖励或惩罚。
孩子考得好了,父母就给奖励,比如“考90分就带你去玩”;
考得不好,父母要么口头批评孩子,要么用“没进前10名就别玩手机”来惩罚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会默认:学习是为了让爸妈满意、学习是为了换取奖励。
一旦没了奖励,孩子就失去了学习的理由,慢慢变得不想学了。
但是,在适度放手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比被严格管控下的孩子表现得更好。
这是因为,孩子自己选择学习方式、节奏,会让他在学习中有“我能做主”的感受,他才会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当他从心底里觉得,学习是为了自己而学,他内驱力就激发出来了,这才是终身学习的核心。
![]()
02
过度操心,是亲子关系的隐形“杀手”
那个在父母的掌控下,10岁考上大学,13岁升硕士,16岁读博的神童张炘炀,如今已经30岁,没有固定工作,躺平在家。
他在采访中直言:
“我活着就是靠父母,还有父母的父母。”
“父母不愿意怎么办?不愿意也得愿意。”
“父母还欠我一套北京的房子,按现在市值算,大概值1000万。”
曾经震惊全国的天才少年为什么会把父母视为“债主”、“仇人”呢?看他的采访就能找到答案:
“我不知道别人的父母怎么样,但我觉得我父母对我的控制欲超出了正常的范围。
他们明明什么都不懂还在指手画脚。他们把梦想加在我身上,所以他们应该为此负责。”
张炘炀的案例或许极端,但其中折射出的教育问题却十分普遍:
太多父母过度操心孩子,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安排一切,小到穿什么衣服,大到择业婚恋,都要插手。
看似是爱,可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掌控。
![]()
看到过一句很通透的分享:
“永远不要太操心你的孩子,也不要太操心你的父母,因为你所有的操心基本上都是徒劳。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世因果,都要在自己的因果中轮回。”
俗话都说,人没有白走的路、白吃的亏。
有些路,早走比晚走好,亲自走比有人扶着走好;有些亏,早吃比晚吃好。
你总想着替孩子避开所有弯路,而你帮他避开的那些路,或许会让他在未来的日子里栽更大的跟头。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父母控制欲的手伸向哪里,孩子一生都将在那里体验到痛苦。”
被过度操心的孩子,要么变得依赖性强、缺乏主见;要么变得叛逆、与父母关系疏远。
无论哪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想要的。
03
做一对好父母的3个关键
很多家长跟我说:“我知道不能管太多,但具体该怎么做呢?看到孩子磨蹭或者犯错,我就是忍不住要说两句。”
其实很简单,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只需要记住这3点:
一、把控制变成陪伴
过度操心孩子的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纠正和指导。
而足够好的父母则会退后一步,给孩子留出空间,只在孩子需要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具体做法:
提供选择而不是命令;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尊重孩子的决定,即使不是最优解。
举个例子,当孩子写作业遇到难题时,我们可以有两种反应:
A:“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来,我教你”
B:“这道题确实有点难,你要不要先休息一下,或者换个思路试试?”
第二种回应方式,既表达了关心,又给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好的教育不是给孩子标准答案,而是陪他们一起寻找答案。
有时候,一句“你需要我们怎么帮你?”比十句“你应该这样做”更有用。
二、把指责变成倾听
很多父母的过度操心源于自身的焦虑——担心孩子落后、吃亏、走弯路。
但这种焦虑会传递给孩子,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父母要转变心态:
相信孩子有能力应对挑战;
接受孩子会犯错的事实;
把错误看作学习的机会而非灾难。
更不要急于给出解决方案,而是先倾听和共情:
“听起来你很难过,需要我帮忙吗?”
而不是:“我早就告诉过你...”
三、修炼自己
不过度操心的背后,其实是父母的自我成长和修炼。
这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这样做:
1. 分清界限
健康的亲子关系需要清晰的界限感。父母要明白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孩子的事。
比如,孩子的作业是孩子的事,父母可以提供帮助,但不能代劳。
孩子的职业选择是孩子的事,父母可以给予建议,但不能强制。
2. 充实自己
很多父母过度操心孩子,是因为自己的生活过于空虚,将所有的精力和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相反,那些自己有事业、爱好的父母,往往更能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父母活出自己的精彩,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
3. 接纳不确定性
生活本质是不确定的,没有人能为孩子扫清所有障碍,保证孩子一生顺遂。
父母要接纳这种不确定性,培养孩子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这比为孩子铺平道路更重要。
![]()
纪伯伦的诗《论孩子》中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
永远不要太操心你的孩子,不是不关心,而是换一种方式关心:
不关注细枝末节而是关注大方向;不干预控制,而是支持、引导。
这种关心方式,更需要智慧和克制。
适度地放手,不是放任,而是更高级的守护。
如同放风筝,线握得太紧,风筝飞不高;线放得太长,风筝会失控。
聪明的父母懂得松紧有度,让风筝翱翔蓝天。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永远依赖我们,而是让孩子能够离开我们,独立生活。
这才是为人父母的最高境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