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有许多著名的效应、理论和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从认知、行为、底层逻辑等层面理解和提升自信、消除怯懦和无力感:
![]()
1、胜利者效应/习得性掌控感
通过完成一系列微小、可实现的目标,积累正向反馈,进而提升对复杂任务的信心,最终推动更大成就。
例如,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每天跑 1 公里、写3000字的文章、冥想15分钟),通过完成这些目标,获得正向反馈,逐渐增强自信,走出自我怀疑的阴影。
![]()
提升机制:先前的成功经历会重塑大脑神经机制,使后续的成功变得更易实现。从而破解 “自信不足的根源 —— 害怕失败”、规避 “大的失败所带来的自我否定”、消除反复失败后形成无能为力的心态。
与之相似的是,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习得性掌控感,即通过主动控制环境、解决问题,积累‘我能掌控局面’的经验,破解 “无力感” 对自信的摧毁,进而提升自信。
![]()
2、皮格马利翁效应/ 自我实现预言
通过主动设定积极预期的心理暗示,增强自信。
你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进而使期望成真。你对自己的期望也同样如此。
例如,如果你能持续坚定地告诉自己 “我能做好这件事”,你的行为将会不知不觉地朝着证明这个预期的方向努力,进而提高成功率,而成功又会反过来验证 “我的预期是对的”,从而形成自信闭环。
反之,持续的消极自我预设(“我肯定做不好”)将会导致失败。
提升机制:用 “正向预期” 替代 “负面预设”。自信的不足,往往来自长期负面预设的习惯。
![]()
3、社会证明
我们时常会他人的行为来判断何为正确行为、根据他人的经历来判断成功的概率,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
例如,当你缺乏自信时,可以有选择地寻找身边积极的环境和榜样。
提升机制:他人的成功,特别是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的成功,会成为你自信的源泉。但要注意避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
![]()
4、曝光效应
通过逐步、可控地让自己暴露在恐惧源面前,可以逐渐消除恐惧或焦虑,增强自信。
例如,不断地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如果你社恐,可以通过多和人主动打招呼开始,逐步增加难度,消除社恐。
提升机制:自信来源于对不适感的熟悉和掌控。每一次的曝光都会降低你的焦虑和不适,不断地让你觉得:“这件事根本就没那么可怕。”
![]()
5、斯多葛主义的“控制二分法”
专注做好自己可以控制的事,坦然面对不能控制的事。
自己能控制的:努力、选择、态度、行为。
自己不能控制的:结果、外部环境、他人的想法和行为。
事物如何,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于自己的解读和感受,而自己的解读和感受,将决定一切。
![]()
例如,比赛时,球员要将注意力聚焦在比赛过程本身,而不是得分,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好,才有可能最终获得好的比分。
提升机制:通过消除 “不可控的焦虑” 对自信的消耗,让自信建立在自己可以控制的基础上。
例如,很多人不自信,是因为自己对过去和未来解读过度、害怕或担忧 “不可控的结果”,进而不敢行动。
![]()
6、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即人没有先天的‘本质’(例如,我在这方面缺乏天赋),人的本质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塑造的。
《刻意练习》也强调:卓越表现并非天生,而是通过科学的练习方法实现的。
![]()
提升机制:打破 “先天标签”和“自我预设标签” 对自信的束缚。很多人不自信,是因为给自己贴了 “我天生不行” 或“自我预设”的标签。
例如,由于过往的失败,而自我预设“自己现在也做不好”,否定当下的自己。
自信是可以“通过选择和行动创造的:每一次的主动选择挑战,都是摆脱自我预设的全新开始,都是在改写 “自我本质”,进而积累 “我能定义自己” 的自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