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文物很i(内向),文创帮它“开麦”! 《文物出道计划》以贵州省博物馆上新的文创为引,通过文创复刻的文物细节,从“年轻化、趣味化、可消费化”的角度带你了解贵州文物的故事,助力贵州文博IP“出圈”!
这个莽嘟嘟,还会发光的罐子,学名“鎏金三足铜鍪”。对,“鍪”这个字念“mou”。
一般我们在博物馆,看到奇奇怪怪带“铜”字,但后面字又不认识的器物,那它大概率就是青铜器,并且八九不离十是锅碗瓢盆和酒器。
这个冰箱贴的原型,是贵州省博物馆文物“西汉·鎏金三足铜鍪”。
没错,金闪闪的它是件鎏了金的青铜器,和宁夏博物馆镇馆之宝“西夏·鎏金铜牛”是一个制作工艺。但人家的原件长一米多,重188公斤,我们这个原件高10.8厘米,体重大概200g左右。
![]()
西汉·鎏金三足铜鍪
虽然个头小,可这个单环耳,三只脚造型的铜鍪,可是铜鍪中的“非主流”。
1978年,考古人员在贵州毕节赫章可乐遗址,清理发掘出一批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其中,就有这件鎏金三足铜鍪。还有一件也鎏了金的,但是没有脚。
![]()
西汉·鎏金铜鍪
“铜鍪”是战国至汉代的文物,功能属于干饭里“锅碗瓢盆”里的“锅”,是巴蜀文化的典型器物。在博物馆看到这种宽大嘴巴,收拢脖子,圆肚子圆底,肩部有单耳或双耳的铜器,那八九不离十,就那个时期的“铜鍪”了。
当巴蜀流行的器物流传到贵州,引起了西南夷族群的注意。先民不仅仿制,还玩起了创意升级——鎏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让器物格调提升;再加上三只小巧的蹄足,既增加器物的稳定性,又让整体造型更具独特的美感。
![]()
再看它肩部比例偏大的单环耳造型,联系战国夜郎时期出土的玉耳玦来看,和西南夷族群的装扮风格还有点相似呢!
这种吸收别人的东西,再融入自己的元素,最后形成的创新产物,我们就叫“地域特色”。
![]()
这么精美的铜鍪拿来装什么的呢?这就要联想到夜郎国的“网红美食”枸酱了。
枸酱更偏向于现在的果酱,有学者猜测,这鎏金铜鍪可能拿来装枸酱的。
![]()
同时期造型不同的铜鍪
在这里要重点表扬一下贵州省博物馆“西汉·鎏金三足铜鍪”冰箱贴,外观营造了文物出土氛围,复刻了它圆润饱满莽嘟嘟的特点,背后的灯光设计彻底升华铜鍪的历史感。将历史文物以冰箱贴的形式,合法合规的搬回家,就是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最大敬意。
![]()
参考文献:《夜郎青铜文明探微》 张合荣著
来源:贵州卫视
责编:张露 | 编审:王晓海 | 终审:魏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