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辈们在家庭群里的许多分享,其功能并不仅仅是传递信息,更是在扮演一种“传声筒”的角色。他们转发一篇文章,实际上是“借别人之口”,来表达自己想说却又不知如何开口、或是不便直接开口的话。这种“借嘴说话”的沟通策略展现了他们在处理代际关系时的智慧与无奈,也折射出在直接表达渠道不畅时,他们对曲折沟通路径的依赖。
这种策略最常被运用于对子女的教育和劝诫上。“肯定有啊,特别是想让他们努力学习工作的话,”一位伯伯在谈及是否有想对晚辈说的心里话时答道,“有时直接告诉他们,但是他们不一定能够接受。但是通过转发,他们可能就接受了。” 这段话精准地道出了转发的“传声”妙用。直接的教诲,容易被年轻一代视为“唠叨”,甚至引发逆反心理。而一篇由专家或权威媒体发布的文章,则显得更加客观、中立,更容易被接受。通过转发,长辈们将自己的角色从“说教者”转变为“善意提醒者”,既表达了关切,又巧妙地避免了潜在的家庭冲突。
除了规劝,这种策略也被用来传递价值观和生活智慧。一位阿姨感觉,那些关于“早睡早起”、“少盐多醋”的养生文章,说的“可不就是咱们老一辈常说的?” 当他们转发这类内容时,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价值认同,仿佛在说:“你看,我一直跟你们说的道理,现在连专家都这么讲。” 这是一种迂回的自我肯定,也是一种试图弥合代际观念差异的努力。他们希望借助第三方的权威,为自己的传统观念“背书”,从而更好地被子女所理解和采纳。
然而,“借嘴说话”终究是一种间接的、有损耗的沟通方式。它虽然高效、安全,但也常常因为缺乏个人化的情感温度而显得生硬。一位阿姨在访谈中就承认,有时候光靠转发,确实“不太能表达出你想对孩子们和朋友们说的话” 。另一位奶奶也坦言,“很多时候转发的话虽然很对,但并不适合我们家庭里面实际的情况” 。这些声音表明,转发的内容即便与他们的本意高度契合,也终究是“别人的话”,缺少了针对家庭具体情况的细节,更无法完全承载他们想要传递的、复杂的个人情感。
这种对“传声筒”的依赖,从更深层次看,反映了长辈们在直接情感表达上的不自信与无力感。当他们觉得自己的语言不足以说服子女,或者自己的直接关怀可能不被领情时,转发便成了一种“外包”出去的情感劳动。他们将劝诫的责任、表达关爱的任务,托付给了一篇篇文章和视频。这种策略虽然维系了表面的和谐,但也可能让他们逐渐丧失练习直接、坦诚沟通的勇气和能力。这使得代际之间最珍贵的、充满个人色彩的情感交流,被简化为一次次标准化的、缺乏个体温度的信息交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深刻的遗憾。
作者:林奎、陈昊南、田淑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