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量焦虑,正在毁掉很多跑者的初心
“老师,我每周坚持跑3次,每次4公里,但感觉没什么效果...”
这是最近收到的一条留言,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困惑。
在动辄月跑量200公里、全马破3的大神面前,每周9公里的跑量似乎显得“微不足道”。
但今天,我要为这个“看似无效”的训练计划说几句公道话。
先问自己:你所谓的「有用」是指什么?
在判断一个训练计划是否“有用”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目标。
如果你期望的是:
· 一个月瘦10斤
· 半年全马破4
· 两个月练出六块腹肌
那么,每周3次×4公里的计划确实“不够用”。
但如果你想要的是:
· 培养运动习惯
· 保持健康状态
· 缓解工作压力
· 维持基本体能
那么这个计划不仅有用,甚至可以说是完美。
被低估的“低强度”训练
1. 从零到一:习惯比强度更重要
对初学者而言,能够长期坚持的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
每周3次,每次4公里的运动量,足以让一个久坐的上班族:
· 基础代谢提高12%-15%
· 心血管功能明显改善
· 精神状态得到提升
更重要的是,这个强度不会让人产生畏难情绪,更容易养成终身运动习惯。
2. 平台期≠无效期
很多人放弃的原因是在“平台期”感觉不到进步。
事实上,平台期是身体适应和巩固的必经阶段。即使体重没有变化,身体内部的改善仍在继续:
· 肌肉毛细血管密度增加
· 线粒体数量和效率提高
· 运动经济性提升
这些看不见的变化,为未来的突破积蓄力量。
为什么有人觉得“没用”?
1. 比较对象错误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大神”的惊人成绩,让人误以为那才是常态。
事实上,能够常年坚持每周锻炼3次的人,已经超过了80%的成年人。
2. 期望值不合理
运动效果需要时间积累。很多人期望跑一周就看到明显变化,这显然不现实。
3. 只跑步,不改变生活方式
如果白天久坐、晚上熬夜、饮食不控制,那么每周9公里的跑步确实难以抵消不健康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如何让“小”跑量发挥“大”作用?
如果你的目标是健康而非竞技,以下方法可以让每周3次×3公里的计划更有效:
1. 加入变量:不要总是匀速跑
· 尝试一次变速跑:快跑1分钟,慢跑2分钟,循环进行
· 尝试一次坡度跑:找一段有坡度的路线
· 保持一次轻松跑:享受跑步的乐趣
2. 注重跑姿和质量
3公里正好可以专注练习跑步技术:落地方式、摆臂幅度、呼吸节奏...质量远比数量重要。
3. 配合力量训练
每周2次15-20分钟的核心力量训练,能让跑步效果事半功倍。
4. 给自己足够时间
至少坚持3个月,再评价效果。身体适应需要时间。
记住这个公式:适度×坚持=效果
运动效果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适度运动与长期坚持的乘积。
每周3次×4公里,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如果能坚持一年,就是:
· 156次跑步
· 624公里距离
· 超过3000分钟的运动时间
这远比“连续一个月每天跑5公里,然后受伤放弃”要有意义得多。
在跑步这件事上,最慢的进步快过最快的放弃。
不要被数字绑架,不要被他人影响。
无论是每周9公里还是90公里,适合自己能长期坚持的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
跑步是一辈子的事,何必急于一时?
你现在每周跑多少?是否也曾为跑量焦虑过?
点击关注微信公众号
学习如何预防跑步损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