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 日起,一条“悄悄上线”的司法解释,把社保话题再次推上热搜。最高法用一句话定调:私下约定“不缴社保”一律无效,员工辞职还能拿赔偿。听起来像一记重锤,可敲在老板和打工人心里,却五味杂陈。
“不是不想缴,是真缴不起。”老赵在合肥开了家小面馆,雇了 6 个人,每月人工 3 万出头。按现行名义费率,他要再掏出近 7 千的社保费,“一碗面 15 块,涨价就没人吃,不涨我就得贴钱。”像老赵这样的小店、小厂、小施工队,全国遍地都是。司法解释一出,他们最怕的不是罚款,而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社保专家郑秉文一句话戳破痛点:中国社保名义费率 36%,企业扛了三分之二,全球少有。更扎心的是,大家实际按最低基数缴,突然让“足额”,等于把多年心照不宣的“折扣价”一次涨回原价,难怪有人连夜算完账,想改劳务派遣、想招退休返聘,甚至动了裁员的心思。
但政策初衷并不想让谁关门。郑秉文提醒:社保基金的池子并不缺水——去年收入 11.9 万亿,支出 10.6 万亿,结余 1.3 万亿。司法解释的真正目的,是给那些“老实缴费”的企业一个公平,也给劳动者兜一张安全网。毕竟,今天省下的几百块社保,可能就是明天 ICU 门口的几万块押金。
怎么让“硬规定”软着陆?专家开出四味药:费率再降一点,费基逐步坐实,改革提前打招呼,法院执行留弹性。核心只有一句话——把就业放第一。只有让企业活下来,员工才有班上;只有锅里有了,碗里才满。
夜幕降临,老赵的面馆依旧灯火通明。他算了一笔新账:如果费率降到 30% 以内,再允许三年过渡期,他愿意把墙上的招聘启事从 6 人改到 8 人。
“多两口人吃饭,总比多两张辞退书强。”政策与人心的距离,或许就差这一口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