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天的时候,在南海那片海域的上空,有一架空警 - 500预警机正顺着“十段线”进行巡逻飞行。飞机背上雷达罩里面的天线慢慢地转着圈,把周围300公里范围内的海上和空中的目标全都“看”得清清楚楚——远处美国的“里根”号航母、在空中飞行的舰载机,还有海面上的战舰,在预警机的显示屏上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消失。
![]()
机舱内,操作员将一条条指令通过高速数据链传向空中巡逻待战的新型战机和海面上的055驱逐舰等战舰,现在咱们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先发现目标,接着识别清楚,然后紧紧跟踪,再精准瞄准,随后实施打击,最后还能评估打击效果,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这场景啊,就是中国空军“体系作战”最鲜活的例子,而预警机呢,就是这个作战体系里的“指挥中枢”,起着关键作用。
建国初期的时候,咱们的预警机在低空那块儿有“盲区”,就像人眼睛被蒙了一块似的,啥都看不见。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现在中国的预警机技术已经领先全球啦。这中间一路走来,好几代搞航空的人都付出了数不清的辛苦,一直坚守在这条发展之路上。
![]()
为打破这一困境,1969年中央军委启动“926工程”,研制国产预警机,代号空警-1号。当时中国航空工业基础薄弱,只能选择从苏联进口的图-4轰炸机改装。研发团队在图-4机背加装了国产“843”雷达,形成“蘑菇状”雷达罩。但这款雷达性能落后:探测距离仅150公里,无法区分民机与军机,抗干扰能力差,且机载设备过重影响飞机航程。1971年空警-1号首飞,但经多次测试,性能无法达标,最终于1979年下马。空警-1号虽然未能服役,却为中国预警机研发积累了关键经验——载机、雷达、电子系统的集成,是预警机的核心难题。
二、改革开放:从“引进依赖”到“自主觉醒”
八十年代的时候,改革开放让咱们国家的经济一下子发展得特别快,就像飞起来一样。趁着这个好势头,中国空军也开始搞现代化建设,往更先进的方向转变,这时候预警机又成了大家特别关注、重点发展的装备。1987年,中国与美国达成“和平典范”计划,拟引进E-3A预警机的雷达技术,改装在国产运-8运输机上。但1989年美国单方面终止合作,项目夭折。
此后,中国转向俄罗斯,试图引进A-50预警机,但俄罗斯拒绝转让雷达源代码、数据链等核心技术,而且A-50的脉冲多普勒雷达技术落后,无法同时跟踪多目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