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魏家村的村名虽直白,读音却藏着玄机。当地方言将 “魏家” 读作 “遇家”(标准音ȵy24 ko423,吴拼 niu3 ko5),十有八九的外乡人都会念错。这个坐落于杨溪北侧溪积平地上的村落,因魏姓聚居而得名,1968 年曾改称 “青红大队”,1971 年恢复原名。比起村名变迁,更令人称奇的是村中传承数百年的独门手艺:不用一钉一胶,仅凭竹材便能 “扼” 出结实的矮椅。
【竹矮椅】
宁海西部山区向来有 “靠山吃饭,靠竹喝粥” 的说法,黄坛片更是竹制品的天地:横坑的笤帚、张辽的簟、大洋山的米背、张家山的棉花箩、枧头的糠筛米筛、后沈的冷饭筲箕、黄坛村的米箩、瓦窑山的畚箕、下洋朱的四两篮、上辽岗的倒缸篮…… 而不产毛竹的魏家村,却以 “扼矮椅” 这门绝活占据独特地位。
“扼矮椅” 的 “扼” 字,藏着工艺精髓。村里师傅解释:“这手艺不用钉子、铁丝、胶水,不涂油漆,全凭竹材韧性咬合。” 从落料、凿孔、打洞到咬口、弹火、拗环、插筲、组装,一把矮椅要经十几枚插筲、十几处咬口、二十多个孔、三十多个洞的工序。尤其是椅背 “扼环”,火候把控极严:烧老易断,烧嫩易碎,魏家人凭肉眼判断,随手一 “扼” 便成弧度,成品四平八稳且防虫蛀,熟手一天能 “扼” 五六把。
这门手艺的传承规矩严苛。300 多年来,村规明确 “只传儿子不传女儿,只传媳妇不传囡”,怕技艺外流。村民回忆,解放前有魏家公教外姓少年手艺,被族人罚了六扇祠堂门,此后再无人敢破规矩,让魏家村成了全国罕见的 “扼矮椅” 专业村。
“扼矮椅” 的兴衰映照着时代。民国至六十年代鼎盛,五角钱一把的矮椅远销温、甬、沪,村民借此勉强温饱;六七十年代 “割资本主义尾巴” 时,“打办” 严查贩卖,村民赶集常与执法人员 “躲猫猫”,矮椅被没收是常事;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全村 160 户重操旧业,锯竹声成 “竹筒交响曲”,村民靠此盖起新房;新世纪后,因沙发普及一度遇冷,如今又因餐馆、企业复古需求回暖,60 公分以上供饭店,矮款供会场,订单多到 “扼不及”。
如今的魏家村,200 多户中仅 20 多户保留这门手艺,五十岁以下者鲜少会做。这门百年手艺,正在坚守与变通中寻着传承的路。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水东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应可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