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的那天,天气挺好,阳光晒在街道上,地面都有点发烫。
街头人来人往,没人想到,前首相安倍晋三会在那一刻倒下。
事情发生后没多久,有人拍到了他的墓碑。
照片传出来那天,评论区炸了。
不是因为谁在现场说了什么,而是因为——碑上刻的字,全是中国汉字。
不是一两个字,也不是日常混搭那种,而是整整齐齐、规规矩矩的汉字,没有片假名,也没有平假名。
这事儿一出来,有人纳闷了:“他不是日本人吗?怎么墓碑上全是汉字?
这不是第一次有人问这种话。
可这次,问得特别响。
毕竟他是安倍晋三,那个主张“日本自主”“强化国防”的人。
那会儿不少人觉得,这种人物的墓碑,应该更“日本”一点。
可现实往往不按想象走。
说起来,日本人用汉字这事儿,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最早得追溯到公元三世纪末。
那时候的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文字,靠的是结绳记事或者口口相传。
真正让汉字登上舞台的,是个叫王仁的人。
他是百济人,大概在公元四世纪,带着《论语》《千字文》到了日本。
从那以后,日本的贵族开始学汉字,官府也开始用它写文书。
再后来,唐朝强盛,日本派出大批遣唐使,学制度,学礼仪,学文化,连字也不放过。
唐朝的碑刻艺术,日本人学得特别认真。
尤其是墓碑,讲究结构对称、用字工整。
天皇的陵墓上刻的,也是汉字。
到了平安时代,日本人发明了自己的假名系统。
平假名多用于女性文学,比如《源氏物语》,片假名则更多用于标注外来词。
但即便如此,汉字还是没被淘汰。
原因其实挺简单。
汉字看起来更正式。
就像现在写文件用“通知”,没人会用“おしらせ”。
墓碑更是如此。
在日本人的观念里,墓碑不是随便立的,是要给后人看的,是家族的脸面。
写得不正式,像是没尊重祖先。
所以很多日本人,哪怕平时写邮件都用假名,到了要立碑的时候,还是选了汉字。
比如写“安倍家之墓”,就像中国古代那种家族墓碑的格式。
这事儿其实也不是今天才有。
东京的青山灵园,那里的墓碑,大部分也都用汉字。
连明治维新后的不少政治家,也都用汉字写碑文。
不过日本也不是没想过摆脱汉字。
明治维新之后,西化风潮一波接一波。
有些学者提议干脆把汉字废了,用拉丁字母或者全假名。
理由很直接——汉字太难学了,拉丁字母更“现代”。
可问题也很明显。
日本的古籍、法律、佛经,全是汉字写的。
一旦全换,得翻译多少东西才能看懂?这成本太高了。
再说,光靠假名,有时候表达不出汉字那种“”的层次感。
最后日本政府就退一步。
搞了个“常用汉字表”,限制使用范围,简化字形。
这样既保留了汉字,又不至于太复杂。
所以日本现在的文字体系,其实挺有意思。
日常生活里,假名和外来语混着用,但一到正式场合,比如法院文书、大学校名、神社庙宇、还有墓碑,全是汉字。
安倍家族选择在墓碑上用汉字,一点也不奇怪。
他们是保守派,讲究家族荣誉和文化传承。
他爷爷安倍宽,是战后第一批议员之一;他父亲安倍晋太郎,当过外务大臣。
这个家族从政多年,讲究形式感,也讲究文化根基。
就像有一次,安倍在众议院发言时说:“我们要继承日本的传统,面对世界。”这“传统”,其实也包括那些刻在碑上的汉字。
他不是没争议的人物。
他的执政风格强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也引发过不少争议。
但这块墓碑上的汉字,却是一个穿越千年的文化印记。
它不是一朝一夕的决定,也不是为了谁的面子。
它是那个家族、那个国家,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一个符号。
安倍遇刺当天,有人在现场拍下一张照片,画面模糊,但能看清他倒下的位置。
后来有人对照地图,发现那条街的名字,叫“大宫通”。
参考资料:
宮澤賢治,《日本文字文化史》,東京大学出版会,2004年。
小松英雄,《漢字と日本人》,岩波書店,2010年。
佐藤勝,《安倍晋三:その政治と信念》,朝日新聞出版,2023年。
日本文化廳,《常用漢字表》,2010年修訂版。
《每日新聞》2022年7月9日報導,《安倍元首相、銃撃され死亡 奈良市で街頭演説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