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不离粟,粟不离陈。”
解放战争时期,流传这样一句话,总结陈毅和粟裕的关系。
当年,蒋介石调集五百万大军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
毛主席任命陈毅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职务,粟裕负责指挥战役。
在战略大政方针相关之事上,由二人共同负责。
陈、粟调到一起后,两人配合默契,接连打胜仗,成为大家公认的默契搭档。
虽然陈毅和粟裕已经逝世多年,但是他们当年的革命精神,在他们的后人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延续。
2021年清明节前夕,粟志军和孙正国相约前往江苏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以缅怀先辈。
陈毅和粟裕曾经有哪些共同经历?粟志军和陈正国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两人相识于1927年,建立彼此信任的革命友情
1927年10月上旬,粟裕所在的第20教导团,朱德统领的第9教导团,还有陈毅和林彪所在的73团,在江西和广东交界处的一个大山里相遇。
年仅20岁的警卫班班长粟裕,与年长6岁的团指导员陈毅邂逅,自那时起,二人长达数十年的革命友情便拉开了帷幕。
军队是散装的,还未从先前战败的阴影里走出来,又要面临着国民党调集到三河坝和潮汕地区2万多人的兵力。
面对敌我双方兵力悬殊的局面,为了应对危机,部队进行了整编,10月17日,粟裕所在的排,成功掩护大部队撤退。
国民党的大部队没有跟上来,但是部队转移过程中却遭到土匪、地主的袭击。
很多人对革命失去了信心,营长、连长,甚至有的师长和团长也都选择离开。
部队转移到江西大余的时候,两千多人,最后仅剩九百多人。
陈毅当众表示,想走的可以走,他不走。
他觉得众人可持手中之枪,诛土豪劣绅,一旦脱离部队,便会遭土豪劣绅屠戮,“吾等身为党员,需经受得住考验。”
无论陈毅如何给大家建立信心,但是每天还是会有人选择离开。
团以上干部走的只剩陈毅和年仅25岁就牺牲的王尔琢。
后来,粟裕表示自己全面认识和钦佩陈毅,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王尔琢
10月底,部队转移到江西安远,陈毅在大会上再次提出。
部队去留自愿政策,要革命的同志跟他走,不愿继续革命的可以回家。
会后,又有一些人选择离开,军官加上士兵仅剩八百多人,军队又进行了整编。
粟裕赞赏陈毅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来的魄力,认为这次军队整编之后,陈毅和朱德才真正成为这支部队的领导者。
1952年,陈毅回忆这段经历时,讲到粟裕,表示当年就看到了粟裕身上具备军人的优秀品性,也认可粟裕的军事才能。
朱德与陈毅
1928年,陈毅、朱德等率军与毛主席于井冈山会师,其间,朱德和陈毅向毛主席举荐了粟裕。
根据记载,仅这一年,粟裕的职位就发生过4次变动,足以见得大家对粟裕的认可。
粟裕得到了陈毅的认可,与陈毅同样慧眼识珠的朱德,也注意到粟裕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军事人才。
有一天,陈毅与粟裕前往村里帮老乡收割稻谷,朱德年事最高,众人便劝他休息片刻。
朱德对陈毅意味深长地说:“革命似接力赛,我已老迈,幸有粟裕。”
这之后,陈毅和朱德一直对粟裕抱有很大的期望。
1929年,毛主席带着贺子珍、秘书江华还有曾志夫妇等人到福建上杭蛟洋养病。
毛泽东与贺子珍
粟裕被安排前去保护毛主席等人的安全,这背后其实就是陈毅和朱德的举荐。
粟裕在此陪伴毛主席三个月,在日常的接触中,让毛主席能够更加了解他。
这也是后来毛主席一直称呼粟裕为“警卫员”的原因,为之后毛主席重用他打下了基础。
这段经历是陈毅和粟裕在红军时期合作最长的一段时间,后来红军长征,两人都没有参加,也没有机会再次合作。
直至到了1939年年底,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担任指挥,副指挥使则是粟裕。
次年1月份,粟裕留在苏中,陈毅去了淮南。
待到二人再度合作时,已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华东战场。
“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陈毅和粟裕形影不离。
综上回顾两人的革命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两人在整个革命年代,并肩作战的时间还不到3年。
虽然两人在不同的战场上为革命做贡献,但是两人依旧是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革命友情也从未变色。
二、后人延续父辈之间的友好关系,结为姻亲
陈毅和粟裕在革命年代因各自肩负的任务不同,往来并不频繁,但是他们的后代却是朝夕相处的朋友。
陈毅的儿子陈小鲁与粟裕的儿子粟寒生是校友,再加上父辈们关系友好,他经常去粟裕家做客。
渐渐地,喜欢上了粟裕的女儿粟惠宁。
陈小鲁和粟惠宁
两人的感情得到了双方父母的支持,遗憾的是,陈毅和妻子张茜相继离世,没能看到儿子陈小鲁结婚。
粟裕夫妇亲自张罗婚礼,从场地布置到宾客邀请,事无巨细。
在婚礼仪式上,粟裕致辞时提到,陈小鲁和粟惠宁的结合是两家的喜事,也是对革命精神的延续。
希望他们在以后的生活里,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婚后,陈小鲁和妻子长期住在岳父粟裕家里,不仅在生活上得到了粟裕的关照,还对他的工作和人生给予指引。
在陈小鲁看来,粟裕不仅仅是他的岳父,更是他的良师益友。
陈小鲁夫妇
也许是受革命家庭的熏陶,陈小鲁之子陈正国(陈毅之孙)、粟裕之孙粟志军,他们时常缅怀先人,领悟长辈们留下的精神财富。
陈正国和粟志军曾前往,位于往常州市水西村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参观,深入了解长辈们在革命年代的事迹。
陈正国表示,这份家族情感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责任。
三、薪火相传,肩负革命使命和弘扬革命精神
在新时期,粟志军和陈正国始终牢记传承家族精神和历史使命的责任。
尽管两人选择了不同的职业道路,但共同的目标让他们紧密相连。
粟志军继承了祖父的遗志,从军校毕业,毅然投身国防事业。
在部队里,粟志军刻苦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军事技能。
在野外演习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他冷静指挥,屡次带领队伍出色完成任务。
这次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祖父当年在战场上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每当夜深人静时,他总会想起祖父的故事,那些英勇的事迹激励着他不断前行。
而陈正国则选择创立了自己的科技公司,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984年4月,陈正国和外婆楚青在司令部旧址门前栽种松树
作为一名企业家,陈正国注重培养年轻人才,鼓励员工创新思维,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虽然两人的职业不同,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传承陈、粟两家的优良家风。
他们经常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无论是资助贫困学生,还是参与环境保护项目,他们都尽己所能,传递正能量。
另外,粟志军和陈正国还通过组织家族聚会,传承家族文化。
每逢节假日,他们都会组织家庭成员相聚,追忆长辈们的革命经历。
这种家庭氛围,不仅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也让下一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继承家族的传统。
总结:
粟志军和陈正国身为革命后代,他们很清楚他们不仅要有责任感,还要有使命感,用实际行动践行家中长辈们的革命精神。
此外,他们也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历史,了解革命先驱的过往,激发更多人为民族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资料:
1、“陈不离粟,粟不离陈”——陈毅与粟裕——《党史博采(上)》2018年第6期41-45,共5页
2、溧阳融媒体中心 《水西精神代代相传——访将帅之孙粟志军、陈正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