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看山看水,看似简单,实则内藏玄机。那青翠山峦,那潺潺流水,映在眼中,印在心里,却因心境不同,而生出万千变化。禅门常说三种境界:初见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再见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末了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三重境界,非独观景之谓,实乃人生修行之缩影也。
少年时看世界,万物皆如其本相。山便是山,巍然屹立;水便是水,清澈流淌。孩童眼中,不掺杂念,不思分别,只见本来面目。如镜照物,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心中不存半点渣滓。这时节的认知,纯粹如初雪,未经践踏,保持着天地最初的模样。
有个小沙弥问老僧:“如何是佛?”老僧指庭前柏树。小沙弥不解:“和尚莫将境示人?”老僧曰:“我不将境示人。”小沙弥愈惑。老僧叹道:“是汝自家看取。”小沙弥忽有所悟。这柏树本是柏树,因心起疑,反失却本来面目。初心见物,物即是物,何须多言?
及至年岁渐长,阅历渐深,人便入了第二重境界。此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眼中所见,不再是单纯山水,而是附加了无数名相、概念、情感、思绪。山不再是山,可能是阻碍,是财富,是领土;水不再是水,可能是祸患,是资源,是边界。人用自己的知见编织罗网,反而将真实世界隔绝在外。
这时的看山看水,如同隔雾观花,虽依稀见得轮廓,却失了真切。人在世间,被各种观念束缚,为名利所累,为情爱所困,为生死所惧。于是看山时想:“此山可开矿否?”看水时思:“此水可发电否?”万物皆被功利之心染着,失了本来清净面目。
一商人见山中老僧,问:“大师在此修行,见山是山否?”老僧答:“贫僧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商人笑曰:“如此简单,何须修行?”老僧反问:“居士见山是甚么?”商人怔住,思索良久,竟不能答。原来他见山想的是开发价值,见水算的是经济收益,早已不见山水本真。
及至阅历更深,勘破世间虚妄,便渐入第三境。此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看似回归初始,实则已有天壤之别。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经过否定之否定后的升华。既知山水之实,亦知山水之名;既见山水之形,亦见山水之性。不执着于相,也不离于相;不沉迷空理,也不碍于有事。
这时的见山见水,既有初时的直接,又有二时的思辨,更添了一份超然的智慧。山仍是山,水仍是水,但观者心中已无挂碍。万物各住其位,各得其所,观者但以平常心视之,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有居士问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春来草自青。”居士顿悟。春来草青,本是自然之事,何须解释?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亦是如此。只是这“见”字,经历了千回百转,终于回归单纯。
现代人生活在信息洪流中,每日接收万千讯息,却往往迷失在知识的丛林里。我们分析、判断、归类、标签,将活生生的世界分割成死板的概念。见人不是人,见事不是事,总是透过一层层的滤镜看世界,却忘了直接去感受、去体验。
若能悟得第三重境界,便能在纷繁复杂中保持清明,在变化无常中把握永恒。看山仍是山,但知山之空性;看水仍是水,但明水之无常。不即不离,不执着也不放弃,以中道智慧观照万物。
这三重境界,非独观山水之谓,实则人生处处可见。读书、做事、待人、接物,莫不如此。初时直心而往,继而思虑纷扰,最终返璞归真。修行之道,不在远求,而在返照;不在多知,而在减损。减尽知见,方见本来。
老僧垂钓溪边,有学者问:“鱼在水中可快乐?”老僧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学者欲辩,老僧已提起钓竿,一尾银鱼在阳光下闪烁。“看,鱼就是鱼。”老僧笑道。学者愕然,继而莞尔。
世间道理,本来简明,因人复杂之心而变得艰深。若能洗净心尘,则万物皆显本真。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何处不是道场?何时不是修行?
见山三境,实为心路历程。从单纯到复杂,再回归至更高层次的单纯。这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上升的修行之路。当我们最终能够以澄明之心看待世界,便会发现:大千世界,无非般若;翠竹黄花,尽是法身。
此刻抬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心中已无挂碍。天地万物,各安其位,如是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