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友们一提起青玉,是不是总觉得——“产量大、不算稀缺,应该不贵吧?”那你可就错啦!
如今市场上,真正好的青玉玉器已经越来越少见。尤其是那些高品质的青玉挂件、把件,几乎是一玉难求!
![]()
您猜怎么着?真正值得收藏的青玉,比如优质的青海青、塔青,其实产量非常有限。而青玉籽料?那更是稀少得像宝贝一样!
但最让人惊叹的还在后头——用上好青玉做成的薄胎玉器,动不动就价值连城!
![]()
举个栗子:下图这件青玉薄胎花瓶,重量只有340克,猜猜落槌价多少?整整80万人民币!您觉得是否物有所值?
![]()
为啥这么一小块玉能卖这么贵?关键就在于它的工艺——“薄胎”。这可不是随便雕雕就能成的!
![]()
![]()
薄胎玉器,薄如蝉翼、轻巧得像片云,堪称玉雕界最高深的技艺之一。
大多时候做成炉、瓶这类器皿,器壁极薄、花纹柔美,但制作风险超大——稍一不小心,胎体就可能被打穿,花纹也可能被磨糊。您就说考验不考验工匠的心态吧!
![]()
![]()
最关键的步骤叫“掏膛”。听说古代玉雕师傅要把玉料掏空到只有一二毫米薄!而且还有个传说:买家得用同等重量的黄金,来换这些掏出来的玉料——您就说珍不珍贵吧!
![]()
有人可能就问了:是不是只有某一种玉才适合做薄胎?其实不然!白、青、黄、碧、墨玉,山料或籽料,只要料子细腻无裂,都能拿来做。
![]()
![]()
但老师傅们慢慢发现,青白玉做出的薄胎器皿色泽素雅、气质高雅,艺术效果最棒。反而白玉做薄了,容易失去温润感,显得有点苍白。
![]()
![]()
您知道吗?薄胎玉器早在唐代就有啦,但真正火起来是在清代。乾隆皇帝简直痴迷得不行,甚至还专门设立“薄胎西蕃作”,专做波斯风格的玉器。
据说每成功一件,乾隆就赋诗一首,简直是玉器界的头号粉丝!
![]()
但这项技艺历史上居然两次失传!一次是元代工匠没传给后人,一次是乾隆之后工艺再度中断。直到上世纪30年代,北派玉雕大师潘秉衡才重新把这门绝技“复活”过来!
![]()
![]()
所以说,制作薄胎玉器,关键得把握两点:选料和技艺。选料多用青玉、碧玉山料;制作则包括设计、开料、掏膛、打磨等等。
设计时也要根据玉的颜色和质地来定造型,图案一般选花草纹,为啥不用立体感太强的山水人物?——就怕胎体厚薄不均,一不小心就前功尽弃!
![]()
掏膛这一步更是要命:要求膛壁厚薄均匀、恰到好处。太厚了显得笨重,太薄了又容易破。打磨就更是一场心理战+技术活。
工匠得胆大心细,既要全神贯注,又要放下心理包袱,哪怕磨破了也得有“重头再来”的勇气!
![]()
![]()
薄胎玉器,真的可以说是中国玉雕技艺的巅峰代表。它轻巧若云、透光如纸,让人看一眼就忘不了。每一件成功的薄胎作品,都是工艺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
![]()
![]()
如果您也喜欢玉器收藏、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欢迎关注御府君!
咱每天都唠唠玉文化、工艺与市场行情,说不定下次你也能一眼认出哪件是“隐藏的极品”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