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琉光璃彩”展厅内,九龙九凤冠的光芒如星河倾泻。手持讲解器立于这片华光之前,一种奇妙的熟悉感涌上心头。作为聊斋文化的讲述者,我曾在狐影幽烛间探寻人性的幽微,在花妖鬼魅的故事里触摸世情的温度。而此刻,指尖流转的,不再是《聊斋志异》的墨香,而是家乡千年炉火淬炼出的琉璃光华。从柳泉畔的书灯到博山的炉火,从虚幻的传奇到真实的璀璨——这些看似迥异的舞台,实则都在讲述同一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精魂。
展厅内人潮涌动,光影在剔透的琉璃上跳跃流转。每一次讲解,都仿佛是与不同心灵在光华中相遇、对话,编织着新的故事。
乡音慰藉,情归故里。“讲解员老师,我也是淄博人!”一声清亮的呼唤在人群中响起。那是一位在京求学的姑娘,站在凤冠前,眼中闪烁着游子特有的湿润光芒。我微笑着,将博山炉火的炽烈、颜神古镇的传说、“鸡油黄”中沉淀的尊贵,融入温厚的乡音娓娓道来。当她轻声说“听您讲,像回了家”,那份跨越山水的归属感,瞬间温热了我的心房——原来文化的根脉,如此深沉地系着每一个离乡人的心魂。
童真印证,薪火相传。一位小朋友兴奋地挤到前排,指着璀璨的琉璃凤冠,声音清脆笃定:“这个我知道!在淄博研学时,我吹过玻璃珠!要这样……”他小手熟练地比划着吹制动作,那份亲历者的自信与骄傲,感染了周围每一个人。我顺势俯身,以他的实践为引,讲述起更精深的奥秘:“你说得真棒!看这4800颗珍珠,每一颗都经历火炼,而这金龙……” 我讲述着59次试炼方成的金龙、217次打磨才展翅的凤凰。他听得入神,小嘴微张。孩子的亲历与我的讲述,如同薪火相传的接力——他将工坊的初体验带入殿堂,我则把殿堂的华章回馈给他更广阔的想象。这流动的星火,正是文化最鲜活的脉动。
慧眼识珍,美在共鸣。一位衣着朴素的老者,在展柜前久久驻足,目光如炬。他细细品鉴着一件花瓶的釉光流转,轻叹出声:“姑娘,这气泡匀净如晨露,转折处釉色温润似凝脂,火候拿捏得妙至毫巅,非积年匠心不能为啊!” 这份源于纯粹热爱的精准鉴赏,令人动容。交谈中,他分享起收藏的老琉璃鼻烟壶,那通透的质感仿佛承载着时光。器物无言,却在懂得欣赏的人心中,激起跨越时空的美学回响。
方寸国博,光华永恒。当游子的乡愁在此安放,当童真的星火在此点亮,当纯粹的热爱在此回响,我站在展厅中央,感受着这片由无数心灵辉映而成的文化星河。琉璃无言,光华流转千年,映照着古往今来对极致的追求——无论是59次试炼后的完美金龙,还是217次尝试中的凤凰涅槃;也诉说着对生命的感悟——匠人指间的温度、专注的心神,皆融入这剔透的华彩之中。
从蒲松龄纪念馆到国博琉璃展厅,舞台虽易,心灯长明。我深知,我所传递的,不仅是技艺的辉煌,更是这方寸之间汇聚的、温暖而永恒的人间情味与文明之光。这光芒,源自千年不熄的炉火,也来自每一颗被这琉光点亮的心。而我,将继续在这片星汉灿烂中,做一个虔诚的点灯人,守护每一束动人的光华,无论它来自幽微的狐影,还是炽烈的琉火。
(蒲松龄纪念馆 韩琳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