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患者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如果出现注意力下降、情绪不稳、语言混乱等表现,家属常常会以为是“老年痴呆”的前兆,或者归因于麻醉未清醒。
其实这类症状可能是“亚谵妄综合征”(SSD),一种手术后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状态。
SSD并不等同于谵妄,它的表现轻微,不符合完整谵妄诊断标准,但同样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甚至可能发展成完全谵妄,增加住院时间、并发症风险和死亡率。
根据最新研究,在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中,术后SSD的发生率高达52.15%,平均每两位老人中就有一位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异常。
SSD的发生与多个因素密切相关,年龄是关键因素之一,80岁以上人群的风险显著升高。
高龄患者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下降,脑细胞对缺氧、代谢紊乱等刺激的耐受性降低,容易在术后出现认知功能波动。
术前精神状态也不容忽视,具有抑郁情绪的患者更容易在术后出现神志症状,这可能与情绪调节系统对压力的应激反应异常有关。
抑郁不仅影响配合度,也会削弱神经系统的稳定性。
营养状态同样重要,术前存在低钙血症的患者SSD发生率显著升高,钙离子在维持神经传导和大脑功能中起着基础作用。
一旦血钙水平过低,神经元兴奋性和脑内信号传递就会受到干扰,容易出现意识模糊、思维迟缓等表现。
术前禁食时间如果超过10小时,也会增加SSD风险。长时间空腹会引发低血糖、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影响脑功能。
尤其是高龄人群,代谢能力下降,长时间进食更容易诱发脑功能异常。
术后镇痛管理常使用自控式镇痛泵,也就是患者自己可控制的止痛药输入装置。
这类设备虽然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显著,但其中多使用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可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干扰神经递质释放,增加SSD发生的可能性。
对神经系统敏感的老年人群,尤其需要谨慎评估使用风险。
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指标,重度依赖他人生活照护的老人,其SSD发生率远高于生活能力较强者。
这部分患者身体虚弱、基础疾病多、应激耐受力差,术后适应能力低,更容易出现神志异常。
预防SSD需要多方面配合,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认知功能、营养状态、电解质水平和心理状态。
如果存在抑郁、低钙、营养不良等问题,应在术前进行干预。
术中和术后要尽量缩短进食时间,优化镇痛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SSD不是不可逆的,只要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大多数患者可以避免发展为严重谵妄,顺利完成康复。
对于高龄患者,手术不仅是解决骨折或关节疾病的问题,更需要关注术后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大脑的“清醒度”。
清晰的意识状态,是康复之路的重要保障。
每一位老年人的手术都应该被温柔对待,每一次术后的“神志变化”都不该被简单归类为“年纪大了”。
科学管理、精准干预,是我们真正能给予他们的安全感和尊重。
参考资料:
[1]《高龄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SSD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华夏医学.2025-08-0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