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深入点聊聊台湾的困境。
当年台湾经济起飞,大家一起吃肉。后来产业外流,年轻人沦为“台劳”,抱怨声先砸向军公教。为什么?“我们28k,他们存款18%,凭什么?”
于是社会撕成两半:一边是家里有点军公教背景的,说“老一辈不容易,为国奉献工资低,体谅一下”;另一边是来自小地方的本省人,冷嘲热讽:“你们当年就来路不正,还压我们本省人,现在还敢说自己不是卖台湾的?”
表面上是“本省人vs外省人”、“爱台湾vs卖台湾”,其实就是钱不够分了。
零和博弈开始了: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于是只能撕。年轻人投票投不过老人,就跑立法院闹事。
当时看新闻,觉得国民党太软:怎么不硬一点?现在明白了—不是软,是认清现实。基本盘都快散了,只能和稀泥苟延残喘。真要硬碰硬,社会立刻翻车。太阳花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今台湾,撕裂得更彻底了。
老的吃着当年的红利,房子、退休金、健保全占了;年轻人看着自己月薪40k却买不起台北一间厕所,谁能不恨?仇富、仇官、仇外,一锅乱炖。岛内选举更像是大型情绪发泄会,蓝绿互骂、媒体造谣,最终比的是谁更能让对方的支持者恶心。
产业呢?芯片产业还撑着面子,但年轻人都知道,那是“护国神山”,不是“护我薪水神山”。台积电搬一条产线去美国,岛内骂美国是吸血鬼;可要真有本事留住,自己愿意加班到死吗?不愿意。只好在键盘上“护台湾”,嘴上喊得再响,口袋还是空的。
更可怕的是,这种撕裂已经内化成日常:公共议题无法讨论,只剩立场对冲;朋友因为政治立场绝交,家族因为投票撕裂;大家一边骂“岛这么小,不团结要完”,一边又暗爽“反正先死的不是我”。
这样的社会,不需要敌人,自己就能拖垮自己。只等一个契机——或经济崩一块、或外部压力一来——火星就够了。
到那时,没人会记得本省外省、蓝绿谁是谁,只有一个共识:锅一定是别人的。台湾社会现在像什么?像一栋老旧大楼,外墙贴满“民主灯塔”“经济奇迹”的霓虹灯,里面的水管早锈透了,电线随时短路。大家知道问题在哪儿,但没人愿意掏钱修,因为“先掏钱的就是冤大头”。
于是整栋楼的住户达成了高度共识:骂物业、骂邻居、骂开发商,唯独不骂自己。年轻人骂老一辈“吃干抹净不留机会”,老一辈骂年轻人“躺平废物不感恩”。蓝绿互骂几十年,换汤不换药:选前喊改革,选后忙分赃。
台积电被当成“最后的底裤”,一边捧、一边骂,真有点风吹草动,全岛立刻恐慌——然后继续回去骂别人。
这种撕裂最后演化成一种集体心理:只要不比别人先垮,就算赢。房价高没关系,只要邻居的孩子也买不起;薪水低没关系,只要对岸更惨;国际地位尴尬没关系,只要还能在推特上自称“民主灯塔”。
未来呢?不用预测太细。历史规律告诉我们:当一个群体只剩下互相拉扯资源、靠敌意维系身份时,外力一推就会轰然倒塌。也许是下一次全球经济危机,也许是某个突发地缘事件。
到那时,你会看到奇景:曾经喊着“团结抗敌”的人第一个跑;曾经骂别人“卖台”的人第一个开条件;而剩下的人,还在网络上吵谁该背锅。
台湾的问题,不是敌人太强,而是自己太像一只困在玻璃缸里的螃蟹: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把别的螃蟹拽下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