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眼高手低,是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轻人的通病,即眼光、眼界过高,手法、手艺过低。对他人或社会的要求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其实自己也做不到。
不过我却认为“手低”固然是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人生短板;“眼高”却未必就不好,若用得好的话,当是人生优势。一个人有眼光,眼界高,眼界开阔,肯定是个难得的长处。刘备为何与诸葛亮一拍即合,首先是折服于他的眼光与眼界。鲁迅的眼光如炬,高屋建瓴,使他成为对国情研究极透的思想家。
古今中外,就眼与手结合的类型而言,大致有四种基本组合模式:一是眼高手低,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自认怀才不遇的人才,多是这种类型;二是眼低手高,因为眼光高低也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手法、手艺、手段,眼低寡闻者终难成大器,或许有极个别能工巧匠能臻此境界;三是眼低手低,这是最没悬念、没争议的搭配,也最合乎一般逻辑,遗憾的是,这种人却比比皆是,既无追求,也无技艺,糊弄塞责,得过且过,一辈子也难干出什么名堂;四是眼高手高,这种人也不多,特别是其中出类拔萃者,更如凤毛麟角,但一旦炼成,那就非同凡响,鹤立鸡群,不是大师鸿儒,就是领袖巨匠。
一般来说,大学教育主要解决“眼高”的问题,通过几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各路名师的指点、经典著作的熏陶、严格科学的训练,培养出学生高度的审美眼力,高超的专业眼光、高深的文化眼界、高远的科技视野,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尖端前沿,什么是奋斗方向,能做到这一步,学校就算基本完成任务。所以,大学生、研究生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正常的事,因为他在学校里主要是纸上谈兵,少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而手艺、手法、手段是需要在工作实际中才能提高的。因而,年轻人进入工作岗位后,要解决的正是“手低”的问题,那既要看工作环境、客观条件,更要看个人的努力、毅力和悟性。一个人若能通过潜心磨炼,不懈奋斗,迈过“手低”这个坎,达到了眼高手也高的境界,那就是个合格人才了。
最怕的是年轻人一直眼高过顶,背着高学历的包袱沾沾自喜,却疏于在技术层面上提升自己,瞧不起那些“雕虫小技”,不肯在熟练技术、提高技艺、完善技能上花时间下功夫。结果是用人单位看你是志大才疏,你却觉得自己大材小用。最终只能蹉跎岁月,一事无成。一时眼高手低不要紧,需要的是尽量保持住“眼高”的长项,努力弥补“手低”的短板,积极向眼高手高的方向进发。这样,即便将来成不了大师巨匠,也会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