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江南小城待过一段时间。
城南有条老街,街上有家面馆,老板姓张。
老张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人。
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亲自熬制高汤。那锅汤,是他走遍大江南北,从一位隐居的老师傅那里学来的,配方复杂,火候讲究,一天要熬足6个小时。
他的面,是自己压的,碱水的比例,揉捏的力道,醒面的时间,分毫不差。
店里的每一张桌子,他都擦得锃亮,连酱油瓶口都看不到一丝黏腻。
他坚信一件事:天道酬勤,味道为王。
他的面,确实好吃。吃过的人,没有不夸的。
但他的店,生意就是不好。
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他想不通,为什么隔壁那家装修简陋、老板整天玩手机的奶茶店,门口永远排着长队?
他也想不通,为什么街对面那个什么都不卖,只提供“猫咪陪伴”的小店,进去坐一小时就要50块,还有那么多年轻女孩趋之若鹜?
老张的勤奋,成了一个笑话。
他每天累得像条狗,却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时代抛弃。
他错在哪了?
他错在,他以为自己是在做餐饮。
他以为,他是在用“产品”赚钱。
这是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最底层的认知谬误。
他们像老张一样,埋头于“物”的打磨,疯狂内卷自己的技术、产品、服务。
以为只要东西够好,就一定能成功。
这是一种典型的“产品思维”。
而在真正的强者眼中,世界是另一番模样。
他们根本不关心“物”本身。
他们只关心一件事:人性。
他们所有的动作,都不是在雕琢产品,而是在拨弄人心。
我在另一座城市的经历,恰好是老张的反面。
那是一座香火鼎盛的古刹。
寺庙门口,有个穿着布衣的中年人,在卖一种很普通的菩提手串。
地上一块布,几十串手串,一个收款码。
他不像别的商贩那样吆喝。
他就静静地坐在那里,闭着眼,手里捻着一串念珠,嘴里念念有词。
有人过来问价。
他睁开眼,不说多少钱,而是问对方:施主,您是为您自己求,还是为家人求?
如果对方说是为自己,他会接着问:是求平安,还是求财运?
如果对方说是为家人,他会问:是为父母求健康,还是为子女求学业?
无论对方怎么回答,他总能从脚下的那块布里,挑出一串看起来差不多的手串,然后讲一个简短的故事。
这串,是开过光的,尤其适合求事业的年轻人,能静心凝神,扫除杂念。
那串,是一位老方丈加持过的,给老人戴,能保佑身体康健,驱邪避灾。
他的声音不大,但很沉稳,有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一套流程下来,一串成本可能不到10块钱的手串,他能卖到299,甚至599。
而且,买的人络绎不绝。
很多人付钱时,脸上还带着一种如获至宝的感激。
这个人,比老张“勤奋”吗?
他的产品,比老张的“好”吗?
都不是。
但他比老张富有一万倍。
因为他看透了商业的本质。
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而他提供的价值就是“情绪满足”。
老张卖的是一碗面。
他是在满足人的“生理需求”。
这是最低维度的竞争,因为可替代性太强了。你的面好吃,总有比你更好吃,或者比你更便宜的。你陷入的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性价比”之战。
而那个卖手串的人,他卖的是手串吗?
不是。
他卖的是“希望”,是“安慰”,是“确定性”。
一个来寺庙的人,内心深处一定有所“求”。
求不得,所以焦虑。
求不得,所以恐惧。
他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深层的情绪,然后,提供了一个“情绪解决方案”。
一串299的手串贵吗?
不贵。
如果它能给一个为孩子学业焦虑的母亲,带来一丝“定心”的希望。
如果它能给一个为事业迷茫的年轻人,提供一点“加持”的心理暗示。
它就值这个价。
甚至,超值。
强者,从不创造需求。
他们只是人性的搬运工。
他们把人们内心深处早已存在的、那些幽暗的、不为人知的欲望、恐惧、焦虑、虚荣、贪婪,像镜子一样照出来,然后递给你一个“解决方案”。
这个“解决方案”,就是他的产品。
产品本身是什么,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能否成为那个情绪的“容器”。
你以为星巴克卖的是咖啡吗?
它卖的是“第三空间”的标签,是都市白领的身份认同。让你感觉自己坐在这里,就和那些为了生计奔波的普通人不一样了。
你以为奢侈品卖的是包吗?
它卖的是“稀缺性”所带来的优越感,是社交圈层的“入场券”。那个Logo,就是在无声地告诉别人:我,是这个部落的成员。
这个世界,由两套法则支配。
一套是写在明处的“物理法则”。
比如,水往低处流,太阳东升西落。老张遵循的,就是这个法则。他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另一套,是藏在暗处的“人性法则”。
这套法则,无形无相,却操控着一切。
它决定了财富的流向,权力的更迭,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
强者,就是洞悉并利用这套“人性法则”的人。
他们的人生,仿佛开了“上帝视角”。
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普通人是完全颠覆的。
第一条人性法则: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老张坚信“味道为王”,所以他听不进任何关于“营销”、“体验”的建议。
在他看来,那都是花里胡哨的歪门邪道。
他会选择性地搜集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比如,某个顾客吃完面,赞了一句“这汤真地道”。他能高兴一整天,觉得自己的坚持得到了认可。
而对于门口罗雀的现实,他会自动屏蔽,或者归因为“现在的人不懂吃”、“经济不景气”。
这就是人性的“确认偏误”。
我们不是在寻找真相,而是在寻找“认同”。
强者如何利用这一点?
他们从不试图“说服”你。
他们只会“印证”你。
你内心深信“读书改变命运”,他就给你讲一个寒门贵子的故事,然后卖你一套成功学课程。
你内心恐惧“衰老和疾病”,他就给你展示各种光鲜亮丽的同龄人案例,然后卖你一套昂贵的保健品。
你内心渴望“走捷径、赚快钱”,他就给你打造一个“普通人逆袭”的样板,然后卖你一个“稳赚不赔”的加盟项目。
他们从不创造观点。
他们只是你内心深念的“回音壁”。
他们让你感觉:看,我果然是对的!在这种“被印证”的快感中,你心甘情愿地掏出了钱包。
所以,说服一个人的最好方式,是让他自己说服自己。
你只需要,给他提供他想要的“证据”。
第二条人性法则:人,对“损失”的恐惧,远大于对“得到”的渴望。
你捡到100块钱的快乐,远远小于你丢掉100块钱的痛苦。
这是人性中的“损失厌恶”。
普通人卖东西,会怎么说?
买我的这个产品吧,它有多好多好,能让你得到什么什么。
这是在诉诸“利益”。
而强者会怎么说?
如果你不用我的这个产品,你会失去什么什么,会被同龄人抛下,会错过这个风口。
这是在诉诸“恐惧”。
恐惧,是比利益强大一百倍的驱动力。
我曾见过一个保险销售。
他从不跟客户讲,买了这份保险,你的晚年生活会多么有保障。
他只会给客户画一张图,计算在当前的通胀率下,如果现在不开始规划,30年后,你的存款会缩水成什么样,你的退休金,连请一个护工都不够。
他会让客户清晰地“看见”那种凄惨的、无助的晚年景象。
他不说一句“你应该买”。
但他制造的“损失恐惧”,会逼得客户主动问他:那我该怎么办?
你看,他没有在推销产品。
他只是把你未来可能会遇到的“坑”,提前挖出来,摆在你面前。
然后,他顺便卖给你一把填坑的“铲子”。
不买?
可以。
你就待在坑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步步滑向那个未来。
这种选择,没人能替你做。
第三条人性法则:人,愿意为“身份”,支付任何代价。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多人都听过。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老张的面馆,停留在满足“生理需求”。
而这个时代最大的财富风口,藏在哪里?
藏在“尊重”和“自我实现”里。
这两个需求,本质上,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我是谁?
也就是“身份认同”。
为什么一个虚拟的游戏皮肤,能卖到上万块?
因为它在那个虚拟世界里,是“强者”的身份象征。
为什么一些小众品牌的衣服,死忠粉那么多?
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品味”和“态度”,穿上它,就等于向世界宣告:我和你们不一样。
为什么很多人愿意花大价钱去上一些EMBA课程?
知识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那个“圈子”的身份。你和某某大佬成了“同学”,这就是一张无形的社交名片。
创造一个“身份”,或者说,创造一个“部落”,然后,为这个部落的人,提供一套“身份道具”。
这是强者赚钱的终极法门。
他们会为你描绘一个理想的身份形象。
比如,“自律的精英”、“通透的女性”、“智慧的父母”。
然后告诉你,要成为这样的人,你需要使用什么样的产品,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他们卖给你的,早已不是产品。
而是一个“成为理想自己”的“门票”。
你消费的,也不是商品。
而是对那个理想身份的“投靠”。
这三条法则,只是冰山一角。
人性这张幽深的大网,铺天盖地,笼罩着我们每一个人。
你看得透,它就是你的“提款机”。
你看不透,你就是被反复收割的“韭菜”。
老张的悲剧,不在于他不努力,而在于他一直在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他拒绝抬头看天,拒绝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底层运转逻辑。
他活在一种“自我感动”式的努力中。
而真正的成长,不是让自己跑得更快。
而是换一条“跑道”。
从“产品思维”的跑道,切换到“人性思维”的跑道。
这条切换,需要什么?
需要一套全新的“心智操作系统”。
你需要一些“思维模型”,来帮助你看透表象背后的结构。
比如,老张的困境,本质上,是他陷入了“沉没成本谬误”。他已经在熬汤、揉面上投入了太多心血,所以他不愿放弃,哪怕方向是错的。如果他懂得这个模型,或许就能更理性地“及时止损”。
比如,那个卖手串的人,他的成功,是对“信号理论”和“框架效应”的极致运用。他通过自己的穿着、神态、话术,向外界传递出一种“可信赖”的信号;他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巧妙地改变了顾客的决策“框架”,让对方从“要不要买”变成了“我该买哪一个”。
这些规律,这些模型,散落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的浩瀚典籍里。
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要去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太难了。
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把那些散落在中华智慧经典和西方科学中的思想珍珠,一颗一颗地打捞出来,反复揣摩、实践、验证,把它们打磨成一个个普通人也能看懂、能上手的“思维模型”。
这些模型,就是我用来对抗人生一切复杂性的“金刚手段”。
后来,我把其中最核心、最高频、威力最大的50个思维模型,写成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心法》,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
它不是什么成功学,更不是教你一夜暴富的秘籍。
它是一套思维工具箱,里面有50个顶级的“思维模型”。
每一个模型,都像一把手术刀,能帮你剖开一个复杂问题的核心。
比如第一阶的“奥卡姆剃刀”,教你如何一刀砍掉99%的复杂念头,直抵核心。
第二阶的“逆向思维”,教你如何以终为始,倒推出你的成功路线。
第三阶的“反馈循环模型”,让你看懂“滚雪球”与“踩刹车”的系统力量。
第四阶的“反脆弱模型”,教你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变得更强。
这套心法,不是让你去算计别人。
恰恰相反,是让你先看懂自己,不再被自己的“人性弱点”所操控。
当你能清晰地看见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决策,如何被情绪左右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然后,你再用这双“清醒”的眼睛去看世界。
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你不会再像老张一样,用蛮力去对抗规律。
你会像那个卖手串的人一样,学会顺应规律,驾驭规律,让规律为我所用。
这才是真正的“四两拨千斤”。
赚钱,只是你看透人性之后,一个最微不足道的副产品。
更重要的是,你会获得一种内心的“定力”。
一种看透世事,却依然热爱生活的通透。
一种不役于物,也不困于心的自由。
这趟旅程,并不轻松。
它需要你放下过去的旧地图,需要你对自己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手术”。
《格物心法》,就是那份新地图,那套手术器械。
路,我已经指给你了。
走不走,看你自己。
声明: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单篇1元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心法》《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