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涂料采购网)
钛白粉,这个被称作“工业味精”的关键原料,正悄然经历着一场始料未及的寒意。房地产市场的温度顺着涂料产业链层层传导,让钛白粉行业的空气渐渐冷了下来。而欧盟等市场竖起的反倾销壁垒,更让不少企业感到前路难行。
就在多数人感慨行业寒意渐浓时,江苏泛华化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华化学”)董事长倪晓光的视角却透着别样的清醒。这位深耕行业几十年的老兵,在寒意里看到的不仅是挑战,似乎还有别人未曾察觉的生机。当市场困局与贸易壁垒交织,究竟是什么让他认为逆境中藏着突围的密码?
“失温”动因与反倾销带来的市场机遇
泛华化学自2001年成立以来,已在钛白粉行业深耕24年。作为董事长,倪晓光在行业中沉淀多年,对该领域有着深入了解。这家专注于二氧化钛产品的技术型企业,始终将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视作生命线,从颜料级钛白粉到钛基新材料,每一步突破都锚定技术前沿,也让其在行业波动中形成了独特的观察视角。
近两年来,钛白粉行业渐入“寒冬”,产能过剩的阴霾笼罩全行业。市场需求持续萎缩,产能却仍在惯性增长,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倪晓光在近日与涂料采购网深度对话中坦言,核心症结在于涂料领域需求下滑,而建筑涂料首当其冲,房地产市场的调整直接传导至产业链上游,让依赖建筑涂料的钛白粉需求承压。不过他也指出,工业涂料市场仍有广阔空间,值得深耕挖掘,这为行业保留了转型的缓冲带。
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欧盟对华钛白粉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让本就承压的市场更添变数。多数人聚焦其带来的冲击,倪晓光却看到了积极一面。他认为,这一举措或能倒逼中国钛白粉行业加速转型升级。其直言,事实上,近年来中国钛白粉企业已频遭欧盟、印度、巴西等市场反倾销调查,尽管对其公平性存疑,但既定事实下,行业亟需深刻自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在倪晓光看来,反倾销的影响呈现明显分化态势。他强调,同质化产品受冲击较大,高性能、特殊用途产品则影响甚微,而欧盟对油墨级产品的豁免便是例证。“正因泛华化学在高质量发展路上走得远,自去年主要市场启动反倾销以来,企业所受影响相对有限,这也印证了差异化路线的前瞻性”倪晓光补充道。
反倾销带来的分化,意外催生了行业新变化。近一年来,钛白粉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明显提速,对产品品质的重视程度与追求高品质的渴望同步升温。倪晓光表示,通过加快补短板、协同创新,中国钛白粉品质必将再上新台阶,尤其是氯化法产能的快速扩张,有望催生出一批国际一流产品,这正是行业破局的关键所在。
基于这样的行业判断,作为技术型企业,泛华化学找准自身定位积极发力:以检测分析技术为核心提供数据支持,协助头部企业打造世界一流的规模化产品,同时联合理念契合的相关企业开发差异化产品。
反倾销带来的倒逼,在倪晓光看来则是机遇,其坦言,今年下半年,泛华化学计划将一款油墨级创新产品投入生产,主攻欧洲市场,用技术实力打开新空间。
![]()
钛白粉行业的“中国速度”与“国际速度”
如今,反倾销倒逼行业转型的当下,中外钛白粉企业的技术差距愈发凸显。倪晓光坦言,国内企业的技术体系仍处在追赶阶段,一方面是起步晚、积累不足,另一方面,下游市场发展也长期跟在国际后面,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创新节奏相对滞后。
在倪晓光看来,中国钛白粉工业在1956年才开始建立硫酸法生产企业,而同期发达国家已在发展氯化法工艺。氯化法因环保高效逐渐成为全球主流,而国内硫酸法却在改革开放后因技术成熟加速扩张,不可避免带上了粗放扩张的时代印记。
基础研究的薄弱更让差距难以缩小。倪晓光直言,近50年来国内钛白粉基础研究进步有限,不仅限制了行业突破,还导致严重内卷。
“市场上一旦出现好产品,很快就被模仿,同质化现象层出不穷,不过,目前行业企业开始加强基础研究,泛华化学也在这方面发力,希望补上这块短板。”倪晓光特别强调。
工艺层面的差距同样明显。倪晓光表示,硫酸法流程长、环节多,自动化程度低,稳定性控制难度大,加上国内企业检测水平、质量体系建设参差不齐,供应稳定性难免受影响。近两年,日本石原等国际企业正全面退出硫酸法生产,全球市场氯化法已成主流,而国内硫酸法仍占总产能80%的现状,让人不得不思考行业发展的健康度。
除了技术上的代差,倪晓光认为,知识产权运营差距是高端化路上的最大阻碍。其坦言,过去研发多向国外看齐,可发展到一定阶段,知识产权就成了绕不开的障碍。
“一直跟在别人后面,不走自主创新之路,永远不没有出头之日。”倪晓光直言,产品高端化必须做好知识产权运营。如今,泛华化学已着手体系建设,其研发子公司特丰新材2023年完成知识产权贯标,通过贯彻落实《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建立完善知识产权工作规范体系,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与保护,为自主创新筑牢根基。
![]()
精耕“挑战式”创新
在技术追赶的赛道上,泛华化学的创新底色始终鲜明。其早早突破钛白粉高耐候表面处理技术,2016年与东佳集团合作的近红外反射二氧化钛IR-1000,该技术实现了极低酸溶率,在加速老化试验和用户暴晒试验中双双印证了扎实的耐候性能。
这股创新底气,源自一套协同机制。倪晓光表示,泛华化学很早就搭建起“检测-销售-研发”内循环:销售人员在针对客户的服务中捕捉下游需求,公司从中筛选出研发方向;检测部门跟着客户抠细节,把测试方法和要求摸透再配合研发;成果出来后,销售人员会带着样品跑客户,反馈回来的意见又成为研发和检测的优化指南。
倪晓光强调,各环节像齿轮一样咬合,才让创新总能踩准市场的鼓点。
但创新从不是坦途。不少研发成果最终只能锁在实验室,倪晓光坦言,曾有全球知名涂料企业搞纯无机水性涂料研发,在全球找遍了钛白粉都不符合要求,泛华化学当时接下了这个“挑战”,硬生生研发出符合标准的钛白粉,但对方却因项目太超前而将项目停滞。
“这样的事遇上过好几次,每个前瞻项目从立项到出样品,都砸了不少钱。”倪晓光语气里带着点无奈却又坚定,“但未来本就没有定数,关系到明天的事不做,永远等不来更好的明天。”
而在泛华化学24年的发展里,还有一场硬仗同样刻骨铭心——检测实验室认证。“2013年提出这个目标时,团队对CMA、CNAS标准几乎是两眼一抹黑。”倪晓光回忆,破局就靠两个词:学习、实干。第一步是把所有检测参数涉及的国标、国际标准全找齐,把过去从同行、用户那里学的“土办法”全换成标准流程,单这一步就磨了两年,数据对不上就一遍遍抠,直到每个数字都严丝合缝。
紧接着,团队四处托关系,跑了几十个认证实验室去看、去学,才把自家实验室该长成什么样画清楚。再请来省内顶尖的认证专家驻场,搭体系、搞试运行,每个月内审、整改,一点不含糊。倪晓光笑着说,体系跑顺一年后通过了CMA,不到一年又通过了CNAS,前前后后整整五年。
正是这样一步一步打磨下来,这场认证硬仗才算打赢。而这扎实的检测根基,也成了泛华化学技术研发最稳的靠山。
![]()
产品与应用共振的未来布局
在挑战式创新的深耕中,泛华化学找到了穿越市场寒冬的密匙——扎根市场、紧扣“产品与应用共振”。
倪晓光认为,通过与用户深度绑定是泛华化学筑牢发展根基的核心要素。其直言,用户一个电话,技术人员次日便会赶赴现场,从用户的应用细节里捕捉需求,从未来趋势预判中锁定方向,再据此优化产品性能、确立研发课题。在这样的循环里,数据不断积累,努力也更见实效。
与市场同频的敏锐,让泛华化学对行业趋势有着清晰判断。倪晓光强调,自动化已成为制造企业降本的关键路径。其坦言,“引入先进自动化设备和系统,能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与优化,既提高效率、减少人工,又降低能耗。而这一趋势会愈发明显,未来更多钛白粉企业会走上自动化发展之路。”
不过,当下的钛白粉行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产能无序扩张尚未止息,产品同质化难题待解,氯化法工艺势不可挡。
面对这样的行业格局,泛华化学则围绕用户需求锚定了两大未来布局。倪晓光强调,一方面要协助理念相合的钛白粉企业,在规模产品上建立品质优势,冲击世界一流水准。同时在差异化领域聚焦“高精特新”,打造独特竞争力。另一方面,全力研发二氧化钛新材料,旗下的云南港烽新材料有限公司,目标是十年内推出5款可投放市场的新材料产品。
支撑这些布局的,是泛华化学对合作伙伴的长期承诺。专访过程中,倪晓光多次强调,只要对方有需求,泛华化学团队就会全力推进。
在倪晓光眼中,如今的泛华化学正在产品与应用的共振中,稳步铺就长远发展的未来之路。
钛白粉行业的寒与暖,从来都不只是市场周期的潮汐。当房地产的传导效应遇上反倾销的倒逼压力,真正的破局者,恰恰是像泛华化学这样把挑战嚼碎了化作创新养分的企业。从技术追赶的耐力赛到产品应用的共振术,泛华化学用24年的深耕证明:行业的新生,从不靠风来,而是靠在冻土上种出花来的执着精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