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吃早饭的时候,吴惠芬向她的老公高育良提出一个请求,说她同一个学院的小林老师因为家庭矛盾,产生了从政的想法,希望高育良能把他调到政法委。
高育良说他手里还亲自掌握几个名额。
从学校老师转变为政府公务员,在以前的官场上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俗称教师从政。
而且,不少教师在完成身份转变后,在官场上也发展得相当不错,一步步走上了重要岗位。
教师从政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大多在学校教语文,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因而被政府领导看重,调入党政办、研究室写材料。然后提拔、下放等等。
比如《中县干部》的作者采访了一个干部是这样说的:
“我当时在初中教语文,平时写一些东西,有些在报纸上发表了,在学校也有一些小名气。当时乡里需要一个新闻通讯员,就把我抽过去了,专门为乡里写通讯报道。后来乡里挑秘书,就挑到了我。先借调,后来才正式调过去。"
有人形象地称之为,从耍嘴皮子,到拿笔杆子,再扛枪杆子。
但是现在,教师从政的现象几乎消失了,只有少部分单位会拿出岗位从大学老师中选调。从小学、中学调入政府部门从政的几乎没有。
为什么以前教师从政现象很普遍?
一是政府部门缺人,准确地说是却笔杆子。由于时代的原因,我国的教育界曾经出现了断层,导致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党政部门的领导的学历水平大多不高。
尽管他们做工作的能力强,但是有一个缺点是不能写。
所以当时的领导比较倾向到学校挖掘文章写得好的笔杆子,以满足工作需要。
这就让那些爱动笔写东西,尤其是教语文等科目的老师脱颖而出,实现教而优则仕的转变。
二是当时的教师确实有水平。那时候的老师尽管从学历上看没上过大学,但是素质都很高。
因为他们不上大学不是因为考不上,而是他们大多出身于农村,为了早点帮助解决家里的贫困,才选择初中毕业就报考了师范,以便早点参加工作。
很多师范生都是乡里、县里考前几名的学生,不比那些上了大学的同学差。
三是身份转变没有阻碍。以前不管你是在政府工作,还是在学校当老师,统统叫做国家干部。只要政府部门愿意接受,学校、教育局愿意放人,教师转为公务员没什么阻碍。
但是现在,教师从政的现象几乎消失了。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务员制度的确立。1993年,我国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出台,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现在进入政府部门从政,主要原则是逢进必考,才能获得公务员身份。
而教师属于事业编,由事业编转为公务员难度很大。
也有能力强、有想法的老师,通过参加公务员考试,放弃教师编制的方式进入政府部门从政。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乃至研究生进入政府部门,需要从学校调入笔杆子的需求越来越小,这也是教师从政现象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