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滋养是贵族级的,必须像贵族一样,把身心灵都摆上祭坛
范曾上热搜,几乎不是因为作品。比如前几天失联、被戴绿帽、小娇妻出轨继子等等花边蹿红网络。这些笑料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有行家预测,范曾因老夫少妻的仙风道骨气质,和“我是五百年才出一位的大师”的自吹自擂精神,使其作品在艺术市场很受欢迎,出了这档子事儿,其作品价格会大大缩水已成定局。靠人设得来的横财,也会因人设失去。
不过昨天传来好消息,范曾老师和娇妻一起被找到了,正在搬家。吊轨的是这是业内人转述,范老师自己没有现身证实。按理说,他自己站出来为娇妻正名,我们恩爱着呢,虽然相差五十岁,虽然娇妻也是武汉大学毕业,但她不图名不图利,爱我博大的胸襟和灵魂。女儿对她的中伤纯粹是无稽之谈。当年外遇跟女儿的妈妈闹离婚,搞得这孩子对后妈有看法······
然而,范老师没有任何解释。只是托人给吃瓜群众留下一句话“你财务自由了吗?有闲心管别人家的事。”
确实,豪门恩怨不是你们这些搬砖人该关心的。他那几十亿财产是给娇妻,还是给女儿,反正不是给你。
那还是来谈谈范老师的作品吧,毕竟他画出来就是给人看的。吃瓜群众可以评头论足。
李敖对他的评价是中肯的,“范曾的画总是千篇一律。”
一位艺术家,特别是“大师”,一定是代表了某种审美气象,时代精神。比如罗中立的《父亲》,技法上现在的绘画专业科班学生都画得出,但它表达了文割结束后,中国人的审美从样板画的割命激情里转向现实,特别是现实的苦难。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成从来的《1968年·雪》都是这样的作品。
还有的大师是艺术上的探索,比如达芬奇,莫奈等,都在各自时代开创了新的画法,前者在寻找稳定的,经典的结构;后者在寻找瞬间的,变幻的真实。
我看了范曾的画,基本功肯定没问题,但他的画表达了什么时代气象?或者精神?或者艺术上的探索?都谈不上。
哦不对,从范老师的成名作,可以看出,他非常善于捕捉时代精神。
1959年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在全国公演,引发巨大反响。该剧以“文姬归汉”的历史故事为蓝本,通过蔡文姬归汉续写《汉书》的情节,暗喻知识分子在新时代的使命——归向党的怀抱。范曾选择同一题材进行绘画创作,既呼应了当时的时代精神,也与郭沫若的历史观形成共鸣。
郭沫若和范曾也确实绝配,都是为了远大理想可以抛妻弃子的大师。
郭沫若的文化权威地位1962年的郭沫若身兼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是新中国文化界的核心人物。他的题跋不仅是艺术认可,更带有官方文化价值的背书。范曾通过这一事件,从无名学生跃升为被权威关注的青年艺术家。
范老师响应号召,准确预见了时代风向,又红又专。这才是他成功的奥秘。
范曾的老师李苦禅对其评价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并禁止范曾参加自己的葬礼。
狂,没什么,艺术家都狂。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的狂是来源于独特的看见,他认为自己看见了美的真实,他窥见了世界的审美联系。他的狂来源于核心自信。比如狂到自杀的徐渭、梵高;狂到舍我其谁的毕加索、马蒂斯;狂到独孤求败的朱耷、石涛······这些人的狂是一种艺术上的赤诚,质本洁来还洁去。
而范老师的狂是“得志便猖狂”,也就是说要得到认可,主要是官方认可,市场认可,他就狂。这种叫猖狂,也叫小人得志。
在范曾一生的岁月里,他在风向上都极其敏锐,哪些场合可以狂,哪些场合狂到一半,哪些场合不能狂,拿捏之精准比他的笔法强得多。
范曾为谋求工作机会,曾多次向沈从文示好,甚至在信中虚构“梦见沈先生生病,连夜赶来”的情节。沈从文因此推荐他进入中国历史博物馆 工作,并安排其负责《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插图绘制。
1966年特殊时期开始后,范曾对沈从文的态度发生转变。他不仅参与批判,还指责沈从文“热衷开黄色舞会”,并称其“烂透了”。当沈从文指出范曾画作中的服饰错误时,他竟大骂“你那套过时了”,并宣称“这是中央批准的,你靠边吧”。范曾的行为导致沈从文名誉受损,其著作资料被毁。沈从文在信件中形容此事为“巨大震动”,并感叹“好心带他,不认人”。
在1966年,范曾在沈从文遭遇批斗时,公开揭发其“头上长脓包,写黄色小说,开黄色舞会”,并撰写十余张大字报批判。这一行为导致沈从文被批斗,其著作资料被焚毁。
所以,这次范老师被娇妻暗算后,网上没有打击捞女的愤恨,反而有种为民除害的快感。
艺术家的人品也有低劣的,但大艺术家的艺品绝不低劣,甚至艺术家的艺品低劣本身就是病句。因为艺术家起源于远古巫师,艺术作品是抽象出的世界,是他们的创世纪,巫师们跳大神时,或有灵感浇灌,创作出来,然后把作品,比如岩画之类用来献祭。虔诚就是他们的艺品,岩画是他们的作品,怎么可能有对创作不虔诚的好巫师呢?就像怎么有对神轻蔑的好牧师呢?
当然,爱钱的艺术狂人也有很多,连莫扎特、拉斐尔都为钱怄气过,但他们的艺品,对艺术的虔诚是一尘不染的,钱是创作之外的事。一旦回到画室,就回到了自己不疯狂不成活的世界,这叫人品不咋地,但艺品高洁。
而从范老师骂沈从文可以看出,他不仅人品低,艺品也低,真正的艺术家说不出“这是中央批准的,你靠边吧”的话。艺品高的人在乎自己心中的艺术意象,艺品低的人在乎是否被批准。傅聪说,为了迎合而创作的人,跟妓女没什么两样。我觉得他侮辱妓女了。
我越看范曾的照片,越感觉他像马保国老师。
其实,范曾的成功是中国这几十年的一个缩影。在国学里,骗子特别多。因为科学有严密的逻辑论证,骗子很容易遁形。西方的人文学科,有完备的认证体系,骗子也不容易隐藏。国学,包括国画、气功、中国哲学、风水等,成了骗子的温床。我十多年前看过一个所谓大师的《易经》讲座,至今都有吃了死苍蝇的感受。他讲易经,阴阳囊括了所有哲理和科技。包罗万象,无为而无所不为,最后讲成了玄学。几乎所有国学国画都这路数。我们国画的线条、抽象,领先西方现代艺术上千年,云云······晕晕。
西方的人文学科从亚里斯多德开始就分为形而上学和具体研究某样事物的学问。到了中世纪,就变成神学和其他学科。到了近代,就分成了神学-哲学和人文科学。或者说分成了,领受神启示的学问(神学),研究人的学问(人文学科)和研究物的学问(科学),神学根据圣经启示,和传承下来的神学传统;人文学科有各种领域、学术规范和方法论,科学更是有严格的实验-总结-证伪等一套论证体系,各从其类,没有包罗万象,骗子就没有空间。艺术当然不受逻辑约束,恣意汪洋自由创作,但有成熟的市场和业内专家两类评价标准,要么市场买单,要么专业认可,收藏。不是谁都可以说自己是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天才。
国学,没有形而上和具体实证学科的区别,讲着讲着就讲到道啊,天啊,易啊那里去,没有实证,无法验证,基本都成了玄学。这些玄学不需要动脑,像喝心灵鸡汤,极大慰籍了懒得动脑筋,又想得到精神按摩服务的芸芸众生。尤其在短视频时代,更是方便快捷,外卖到家。我现在听到短视频里的国学声音,就想呕吐。
在中国当代国学里、梁文道、秦晖、傅国涌、高华等人算是能把实证研究、艺术、哲学分门别类,造诣很深又深入浅出的学者,这样的学者反而从不说自己是五百年出一个的天才,只有心有灵犀者才能找到。可惜还经常被删,连梁文道的八分半都被删,让这繁华的荒漠更少了一汪泉水。
国画,国之瑰宝,刚才说了一个好的艺术家是要用作品献祭的,真诚是最重要的标准。现代人如果没有审美基本功,可以先假设苏东坡、八大山人、石涛、达芬奇、塞尚等人的作品是美的,多看多听作品,再观作者艺品,久而久之就能分辨出好坏。
读书审美,高级享受,所以才十分辛苦。中国的十二年基础教育本来是按精英教育的框架设计,但短视频一下子就分出了三六九等,劣质的学术鸡汤满足了广大受众,而灵魂的滋养是贵族级的,必须像贵族一样,把身心灵都摆上祭坛。
贵族多了,范曾等伪大师就没有了市场。
欢迎转发本文给你关心的他/她
传递真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