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云浮某小区的蛇患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小区居民被频繁出没的大蛇小蛇搅得人心惶惶,草丛、楼道、家门口都成了蛇类的 “活动场地”。
从居民拍摄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些蛇长度不一,有的甚至长达两米。一位居民心有余悸地说:“带孩子散步时,一条蛇突然从绿化带窜出,现在全家都不敢在傍晚出门。” 大蛇小蛇的频繁出现,无疑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恐惧。
对此,物业给出的解释是绿化环境太好,小区池塘生态系统完善,青蛙、鱼类等吸引了蛇类觅食。并且强调目前尚未发生咬伤事件。然而,这样的回应不仅没有让居民安心,反而引发了轩然大波。居民们认为物业这是在推卸责任,有业主直言:“难道要等出了事故才处理?”。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物业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良好的绿化和丰富的生态确实会吸引蛇类栖息。但这绝不能成为物业免责的理由。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物业有义务维护公共区域的安全环境。在其他城市,如成都、海口等地,面对类似的蛇患问题,都采取了专业消杀、驱蛇粉投放等有效措施。重庆某小区在发现剧毒原矛头蝮后,物业立即启动专业捕蛇程序;海口海马花园在蛇患初期就张贴警示并投放驱蛇药品。这些成功案例都证明了,物业积极作为,采取预防性措施是可以有效控制蛇患的。
那么,如何在安全与环保之间找到平衡点呢?一方面,不能因为蛇患就否定绿化环境带来的好处,毕竟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但另一方面,居民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物业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积极采取措施。比如定期修剪草坪,清除过于茂密的植被,减少蛇类的藏身之处;加强对小区的巡逻,及时发现蛇类并进行处理;在蛇类可能出没的区域设置警示标志,提醒居民注意安全;还可以投放驱蛇粉等药剂,驱赶蛇类。同时,也可以与专业的野生动物救援机构合作,在遇到大型或危险蛇类时,由专业人员进行捕捉和处理。
蛇患问题的背后,也折射出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随着城市绿化率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开始“重返”人类居住区,这既是生态改善的证明,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云浮小区的案例并非孤例,近年来,全国多地都曾出现蛇类、野猪甚至猴群“入侵”小区的现象。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已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课题。
从长远来看,单纯依靠消杀或驱赶并非治本之策。蛇类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过度干预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因此,物业和相关部门不妨借鉴国外的经验,探索更科学的解决方案。例如,新加坡在城市建设中会预留“生态走廊”,引导野生动物避开居民区;日本部分社区则通过安装红外感应装置,提前预警蛇类活动。这些措施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降低了人蛇冲突的风险。
此外,居民自身的安全意识也不容忽视。物业可以联合专业机构开展科普宣传,教会居民如何辨别毒蛇、遇到蛇类时如何冷静应对。例如,保持距离、避免主动挑衅、及时联系专业人员处理等。同时,建议居民在绿化密集区域活动时穿着长裤和靴子,减少被咬风险。
当然,解决问题的核心仍在于物业的主动作为。居民缴纳的物业费中本就包含安全保障的职责,不能以“生态好”为由推诿。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对不作为的物业公司予以问责,倒逼其提升服务水平。
人与自然共生,需要智慧与责任的双重加持。云浮小区的蛇患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城市管理的短板,也是生态文明的考题。唯有各方携手,才能让“绿意盎然”与“安居乐业”真正兼得。希望云浮的这个小区能够早日解决蛇患问题,让居民们恢复往日的安宁生活。也希望其他小区能从这件事中吸取经验教训,提前做好防范工作,避免类似的问题发生。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热问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